中秋节,又称团圆节。这,有点小年的味道。咨询 小姚13925550056
在异乡的游子,赶回故乡,与家人团聚;不能回家的人们,只能对着天上的皓月,寄托思念。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了中秋之夜百姓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即使在交通、通讯发达的今天,亲友间的别离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不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而中秋节,正是契合了这种需要。
和谐
中秋期待着丰收,也期待着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感恩
中秋节是一个农业文明的节日,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它是一套礼仪,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从社会意义来看,它体现出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表现出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家庭团圆的日子,也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因此,祭拜月亮,实际上也是对大自然、对祖先的感恩。
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老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因为仲秋时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举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