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OP-500B人工气候室的研发历史
自从人工气候室的诞生,为进行植物生理活动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尤其是将不可控的自然环境变为可控,大大提高了试验的效率,缩短了实验地周期,同时通过其调节,能很好的创造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非常方便和有效。
1949年6月,世界上第一座植物人工气候室(phytotron)是美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园艺学家温特(F.W.Went)教授于1949年在加利福尼亚的帕萨迪纳主持建造的。人工气候室的出现是生物学领域实验手段的一次革命, 大大加快了生物研究的进程,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随后,近20个国家相继建立了不同规模、类型的人工气候室(箱)。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日本,各类人工气候室约有70余座;人工气候箱已普及到日本各个府、县的农技站。
196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建成大型植物人工气候室,有自然光照室和人工光照室,共25间。此外,中国还生产了几种类型的人工气候箱。
人工气候室已应用于海洋、林业、生物、环境污染、农业和宇宙开发等领域。人工气候室按结构类型的不同,可分为阳光型、高照度、培养架等三种。阳光型人工气候室建在室外,主要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照,配合人工补光(人工补光仅仅作为雨雪天气的一个补充)。主题结构为钢化玻璃房为主;
这种气候室的可培育最接近自然环境中的大多数植物。高照度人工气候室建在室内,其特点是通过人造的高强度灯光来满足高辐射植物生长的需求。这种气候室的典型用途是培育水稻、玉米、烟草、油菜、土豆等植物。培养架人工气候室是建在室内的植物气候室,其特点是通过培养架的立体结构,可提高气候室的空间利用率。其典型用途是适宜于培育拟南芥、小麦等低矮植物,也可用于组织培养。
更多详情:
人工气候室 www.grainyq.com/product/855.html
获取更多专业信息可以添加微信 {农业仪器},更多干货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