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冲击压路机的历史沿革
冲击压路机的发明在中国,从科学技术史和技术原理承接的角度讲,冲击压路机就是在中国古代“夯”和“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一夯和碾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早在4000年前的夏王朝,夯和碾就已经被用来作为分层压实土基的工具。20世纪末,考古学家对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的夏都城二里头遗址和第三代商都城遗址上都有非原地土的夯实基础。当然,远古时代的夯和碾由于年代久远、做工粗糙、缺乏更多历史记录等原因已经很难考证其具体的形状。但到了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后,在有文字记录的文献里,西汉农学家胜的《胜之书》中对“碾”就有了较为详尽的记载。“碌碡”,也就是一种用畜力牵引,碾压谷物、土壤等需要压实作业的工具。“碌碡”在当时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到了南朝(公元5世纪),由顾野王撰的词语书《玉篇?石部》中对“夯”有了非常明确的描述,夯在当时被称为“砣”,意为石磙上装有把柄,是一种由重力而产生冲击力作用砸实地基的工具。夯的另一种形式一“硪”也是一种靠绳索举高砸实地基的工具。“三夯一硪”的压实作业法在土工行业一直流传至今。
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工作时各具千秋。由物理学动量定理可知,夯所利用的是由重力势能经过动能而转化来的冲击力完成土基砸实工作的,它的优点表现为瞬时冲击力大,缺点是冲击作用不均匀。碾则完全是靠碾轮的重力作用完成压实工作的,它的特点和夯正好相反,优点是压实力均匀,缺点是压实力不够大。研发一种能够克服夯和碾的缺点,充分发挥夯冲击力大和碾运行平稳的优点的机器则成为了现代压路机发展的一个方向。
填石施工控制。
填石的粒径及级配在开采料场控制,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情况采用洞室松动爆破,光面爆破或小型爆破,要求填石料符合以下指标:粒径5(Cu=d60/d10),曲率系数Cc=1—3,[Cc=(d30)2/(d10×d60)]。
填石层厚控制。
填石路堤位于水平地形时,压实层厚度100cm;填石路堤在斜坡地带时,压实层厚度80cm。松铺系数一般为1.15—1.20。
压实沉降值控制。
冲击碾压若干遍后,压实沉降值趋于稳定,同时结合落锤式弯沉仪的测定值进行分析,综合确定需要碾压的遍数,及其相应的压实沉降控制值。
填石施工。
石方填筑的关键是要达到要求的级配分布。这就需要采用末端法。这种方法保证使的石块居于每层的底部,而较细的颗粒则居于顶部。它能确保最佳的的嵌锁和压实力的传递。同时,提供一个不会致使压实碾轮及橡胶轮胎的牵引机在行进过程中受损的表面。该方法需要在填筑层末端的顶部用卡车倾卸,然后用推土机从末端将填料推入下面的层,使其与正在填筑的一层推成同样的高度。

冲击压实加固软弱地基
通常湿陷性黄土地基较多采取强夯法处理。在宣化到大同高速公路路基底层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25KJ—T3冲击压实机在地表面冲碾40遍处理。并检测地基下沉量、干密度、湿陷系数、弹性模量等指标。冲碾40遍后在地表下110cm内土基平均压实度达到kh=91%,即原来黄土的干密度ρd=1.35g/cm3提高到1.70g/cm3,其湿陷系数由0.0438降为0.0022,消除了湿陷性。地表下土基1m内平均弹性模量达到80 MPa以上。在路基底面下1m内经冲碾压实,形成连续、均匀、密实的加固硬层,其技术指标已完全符合黄土地基加固的质量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