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RO膜简介
RO膜对透过的物质具有选择性的薄膜称为半透膜,一般将只能透过溶剂而不能透过溶质的薄膜称之为理想半透膜。当把相同体积的稀溶液(例如淡水)和浓溶液(例如盐水)分别置于半透膜的两侧时,稀溶液中的溶剂将自然穿过半透膜而自发地向浓溶液一侧流动,这一现象称为渗透。当渗透达到平衡时,浓溶液侧的液面会比稀溶液的液面高出一定高度,即形成一个压差,此压差即为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的固有性质,即与浓溶液的种类、浓度和温度有关而与半透膜的性质无关。若在浓溶液一侧施加一个大于渗透压的压力时,溶剂的流动方向将与原来的渗透方向相反,开始从浓溶液向稀溶液一侧流动,这一过程称为反渗透。 反渗透是渗透的一种反向迁移运动,是一种在压力驱动下,借助于半透膜的选择截留作用将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分开的分离方法,它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液体的提纯与浓缩,其中最普遍的应用实例便是在水处理工艺中,用反渗透技术将原水中的无机离子、细菌、病毒、有机物及胶体等杂质去除,以获得高质量的纯净水。
RO膜过滤原理
反渗透机理模型有几个经典模型
1.优先吸附毛细孔模型:弱点干态电镜下,没发现孔。湿态膜标本不是电镜的样品。
2.溶解扩散模型:不认为有孔。
3.干闭湿开模型:上个世纪80,90年代,邓宇等提出的,能够解释1和2模型的统一的现代最贴切的逆渗透机理模型。既“干闭湿开”反渗透模型,统一了两个最经典的反渗透机制模型,细孔模型,溶解扩散模型。即膜干时,膜收缩致密,孔隙闭合,电镜下看不到;
膜湿时,膜材料溶胀,膜的孔隙被溶剂溶胀,孔打开。合并就是“干闭湿开”脱盐模型。
海水淡化技术:非加压吸附渗透海水淡化法 上个世纪90年代邓宇的发明,《美国化学文摘》收录
RO 膜的孔径是头发丝的一百万分之五( 0.0001 微米),也就是1×10^10m ,而水分子的直径是4×10^10m ,试问水分子如何透过?
RO (干)膜的孔径=1×10m,应该是“干膜”的孔径。膜分子结构是有弹性的,当“干RO膜”被水溶胀后,其“湿膜”的孔径>≥1×10m,达到水分子的4×10m是容易的,况且水分子也不是死硬的,是柔性的,正好似“柔情似水”。
ro膜清洗方案
清洗ro膜元件的一般步骤:
一、用泵将干净、无游离氯的反渗透产品水从清洗箱(或相应水源)打入压力容器中并排放几分钟。
二、用干净的产品水在清洗箱中配制清洗液(不同的膜需不同的清洗液)。
三、将清洗液在压力容器中循环1小时或预先设定的时间。
四、清洗完成以后,排净清洗箱并进行冲洗,然后向清洗箱中充满干净的产品水以备下一步冲洗。
五、用泵将干净、无游离氯的产品水从清洗箱(或相应水源)打入压力容器中并排放几分钟。
六、在冲洗反渗透系统后,在产品水排放阀打开状态下运行反渗透系统,直到产品水清洁、无泡沫或无清洗剂(通常15~30分钟)。
复合膜
复合膜的特征是主要由以上两种材料制成,它是以很薄的致密层和多孔支撑层复合而成。多孔支撑层又称基膜,起增强机械强度的作用;致密层也称表皮层,起脱盐作用,故又称脱盐层。脱盐层厚度一般为50nm,最薄的为30nm。
由单一材料制成的非对称膜有下列不足之处:
1、致密层和支持层之间存在被压密的过渡层。
2、表皮层厚度最薄极限为100nm,很难通过减小膜厚度降低推动压力。
3、脱盐率与透水速度相互制约,因为同种材料很难兼具脱盐和支撑两者均优。
复合膜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它可以分别针对致密层和支持层的要求选择脱盐性能好的材料和机械强度高的材料。从而复合膜的致密层可以做得很薄,有利于降低拖动压力;同时消除了过渡区,抗压密性能好。
基膜的材料以聚砜最为普遍,其次为聚丙烯和聚丙烯腈。因为聚砜价廉易得,制膜简单,机械强度好,抗压密性能好,化学性能稳定,无毒,能抗生物降解。
为进一步增强多孔支撑层的强度,常用聚酯无纺布。
脱盐层的材料主要为芳香聚酰胺。此外还有哌嗪酰胺、丙烯-烷基聚酰胺与缩合尿素、糠醇与三羟乙基异氰酸酯、间苯二胺与均苯三甲酰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