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琳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为福建的工夫红茶,而 “白琳工夫”曾位列三者之冠。
观其形,细长弯曲色泽黄黑;闻其味,清气鲜纯毫香沁心;汤色明亮,醇和甜美。这便是素以形秀有峰、金黄毫显而闻名于世的“白琳工夫”。
白茶的自由基含量最低,黄酮含量最高,氨基酸含量平均值高于其他茶类。而且福鼎白茶具有清热祛火的功效,白茶提取物对引起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肺炎等细菌生长具有预防作用。福鼎白茶的自由基含量最低,喝红葡萄酒饮白茶,一红一白结合,福鼎白茶可以解决饮用红葡萄酒容易上火的难题,可以说是现代成功人士社交应酬的好伴侣。
据史料记载,“白琳工夫”盛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前后,迄今约有150多年的历史。1851年,董天工在《武夷志》中,已载有“工夫”茶名。其制法起源于福建各地,比安徽祁门红茶还早。当时,闽、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工夫红茶,以白琳为集散地,广收白琳、翠郊、石番溪、黄岗、湖林及浙江的平阳、泰顺等地的红条茶,再以特殊工艺标准精制后,远销重洋,“白琳工夫”因之闻名于世。
福鼎大白茶原产于福鼎太姥山。传说,太姥山古名才山,尧帝时(公元前二三五八——二二五七年)有一老母在此居住,以种兰为业,为人乐善好施,深得人心,并曾将其所种绿雪芽茶作为治疗麻疹圣药,救活很多小孩,人们感恩载德,把她奉为神明,称她为太母,这座山也因此名为太母山。到汉武帝时,派遣了侍中东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于是太母山被封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正式改名为太姥山,福鼎太姥山还留有相传是太姥娘娘手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树绿雪芽古茶树、太姥娘娘发现绿雪芽的山洞和浇灌绿雪芽的丹井。距今150多年前(约1857年),柏柳乡竹栏头村(点头镇过笕村竹栏头自然村)陈焕把此茶移植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茶。
据《福鼎文史》载,制作“白琳工夫”所用之茶产于环太姥山麓,茶园分布在海拔650-850米的丘陵地带。太姥山濒临东海,山势峻拔,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春夏季节,早晚白雾弥漫,且土质肥沃,属酸性砾质土壤,保水性良好。加之种植有华茶一号、华茶二号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茶树饱受阳光雨露滋润,芽叶富含芳香物质,故成极品好茶。
福鼎白茶具有地域唯一、工艺天然和功效独特等特性。白茶性清凉,消热降火,消暑解毒。清代周亮工的《闽小记》载:“白毫银针,产太姥山鸿雪洞,其性寒凉,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 欧美国家对白茶研究发现,相比其他茶类,白茶的自由基含量最低,黄酮含量最高,氨基酸含量平均值高于其他茶类,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人体免疫力细胞的干扰素分泌量增加5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