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天下,框留财福!
延续千年传统、传承华夏风俗,打造民族风俗品牌《联框》!
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在炎黄子孙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华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贴春联。张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件事情,表达一家一户除旧迎新并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可以说贴春联是千家万户寄托某种祈望和祝福,亦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留书,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由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最具纪念意义的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宋代著名宰相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最好写照。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是明代开始,并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一。据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曾亲笔给学士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公知的春联是直接贴在家庭或商铺及工厂门上的墙壁上,也有个别直接定制做个相框后张贴到框内,固定方式是用胶水、浆糊、双面胶等粘性物体固定,以致每逢春节时更换不方便或重复张贴后不美观,逐渐使人们慢慢失去春节张贴春联的传统习惯。
为了延续炎黄子孙过春节张贴春联的千年传统,传承华夏风俗,打造古风典范,俊辰实业出品商标《联框》的春联框架,彻底改良张贴春联的不足之处,为春联特制了一个可简单更换春联的框架,不仅张贴春联时不再使用胶水、浆糊、双面胶等粘性物体进行固定,而且更换时方便简单,改变了令人生厌的张贴方式。
联框使用开合式磁条固定设计理念以固定春联,并加以藏风槽,使春联悬挂固定后周围不易受风,更换简易。为追溯千年前华夏文化,联框材质采用桃木材质,外观图案设计采用中式古风风格,体现古风典范,为延续千年传统,传承华夏风俗,致力打造民族风俗品牌!
专利产品,知识产权,请勿侵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