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和再造的优化流程
(编码:057426859090)为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重组和再造优化流程的实质,就是对档案数字化整个工作流程进行系统分析,不但要打破原有业务规程,还要改变行政管理分工,进行全方位的变革。档案数字化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轻者降低效率,重者决定成败。长春市档案馆高度重视每一个细节,再造和优化了上百个流程和内部标准,保证优化技术路线的顺利执行。
六.档案数字化示范案例----长春模式
从2004年开始,长春市档案馆以科研课题为先导,以项目管理为手段,以效益实现为检验标准,组建并成功运行档案数字化工作组织架构、资源配置、数字化加工、上网利用“一站式”流水作业线,探索档案数字化和网上利用服务工程优化模式,终于闯出一条独特的档案数字化之路。
(一)实施三个工程,建立一个团队
长春市档案馆把信息化带动作为首位战略,视为一把手工程、班子工程、全员工程突出抓,并创新管理机制,打破行政分工,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建立了行政领导、指导专家(技术业务总负责)、专业人员、外聘技工20人的长期流程团队,并与现有计算机和扫描设备进行合理搭配。该团队由局(馆)党组直接领导,馆技术部门提供支持,管理部门提供档案,专家提供指导,创立了高效的组织体系,搭建了投入小产出大机制框架。
(二)集中四个环节,坚持流水作业
文件级目录数据录入是档案数字化的基础,档案鉴定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全文数字化是提升档案服务水平的途径,整理是档案文件实体管理主要环节,把上述四个环节集中,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最佳选择。长春市档案馆四集中流水线上,目录数据录入岗位安排业务和技工7名、档案鉴定岗位安排5人、档案数字化加工4人、档案实体整理4人,在网络环境下实行集中办公和流水作业。
(三)数字化成本降低,数字化速度加快
由于采用高效的组织体系和优化的技术路线,已有20万件档案走下流水线。
低成本主要体现在:20万件档案缓销剔出占24.7%,留存档案占75.3%;留存的75.3%档案,全文数字化占25.6%,现用现扫占49.7%,比全部扫描节省费用40%以上。同时,三年时间建成数据库50个,文件级数据库120万条(包括20万件全文);专题数据库120万条;照片数据库2000张;资料数据库5000条,案卷级目录数据库23万条;现行文件和政府公开信息1万余件(条)。局域网运行档案目录数据260万余条,20万件全文;互联网运行档案目录数据120万条,8万件全文。完成这样规模的数据库建设,全部人工费只有58.4万元(包括流程团队档案干部的工资),经济成本很低,时间成本很少。
高效率主要体现在:价值鉴定、开放鉴定、数字化筛选、原件扫描、实体整理同步完成,比各项分步做效率高数倍,同时有现用现扫的方法配套,投入少量设备,相当于将20万件(200万页)档案全部扫描的效果。
(四)利用方式变革,社会效益显著
为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长春市档案馆采取了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法提供利用。
1、直接提供利用:对数字化档案全文,在局域网内,接待人员利用网络检索后直接打印,为用户提供数字化档案打印件。在互联网上提供数字化档案全文下载、打印服务。并通过CA认证、电子签名等安全技术,对特定的用户直接提供加盖电子签章的数字化档案打印件,已有案例。
2.间接提供利用:对目录数字化档案,在局域网内,接待人员机检到档案后通知档案库管人员,档案库管人员调出原件全文扫描后,通过网络打印机直接传输打印件,由接待人员提供给用户。
目前,长春市档案馆基本实现了三个替代:网络检索替代手工目录检索,查看数字化档案替代查看纸质档案,网络打印替代手工复印。
高效益体现在:档案全文数字化占馆藏档案的10%,提供数字化档案占利用率的70%。为上万人提供了档案证明,公众成为档案数字化的最大受益者。档案数字化成果得到社会公众,上级档案和信息化部门,当地党委、政府,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赞誉,数以百计的留言、锦旗、感谢信、奖励证书、媒体报道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