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数字化工程实施情况
(编码:057426859090)需求分析与设备考察阶段:调查分析馆藏情况,包括档案的类型、载体形态与状态、馆藏数量等基本情况。根据馆藏情况制订档案数字化的科学规划,确定项目需求,根据需求考察当前各种高速扫描系统的集成解决方案。在设备考察阶段我们特别注意这么几个问题:A、档案数字化设备配置计划的成套性。B、档案数字化设备的配套性,也就是文档扫描仪和数字照相机优缺点对比,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觉得数字照相机更加适应我们的工作。C、档案数字化项目硬件与软件的集成性。D、档案数字化方案与我馆需求的适应性。总之,考虑到档案信息数字化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我们从实际需要和长远打算出发,力求确保电脑、照相机、操作人员等设施人员数量的成龙配套,使其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和扩展能力。
系统实验阶段:2002年底,项目开始立项。组织业务、技术骨干远赴深圳、上海、黑龙江佳木斯市等地实践考察,2003年6月,正式成立房地产GIS系统领导小组、数据导入小组,调集相关业务、技术精英加入团队,正式开始实验阶段的工作,新购进了12台电脑微机,4台佳能数码相机,4台EPSON激光打印机,一台工作站服务器,设备安装调试完毕。通过前期和软件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我们所需要的软件。探索档案数字化工作在快速系统下,档案前期整理、档案扫描、质量检查、扫描文件管理、后期整理等全过程的协调配合问题,并探讨在高速系统下如何解决某些技术问题。经过近一年的测试,我们对整体系统流程和配套软件、数据库的性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项目的运作模式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锻炼了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为系统的正式运行打下了基础。
项目实施阶段:本项目是一个长期、流程化运作的系统,从建立开始就必须确保能长期高速、稳定运行。在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方面有一个时间周期,现把工作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系统总体方案框架设计:
2002年12月—2003年6月,完成系统总体框架,生成详细可行性分析报告,及相关配套业务标准、各类管理制度。
②、系统建立:
2003年6月—2003年10月,系统建立,包括:硬件配置及软件的开发。
③、系统试运行:
2003年10月—2004年2月。
④、系统正式运行:
2004年2月起,系统正式运行,同学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调集员工和学生共100多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业务及技能培训,参与系统的正式运行,在运行中不断完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