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扁平比概念
扁平比是轮胎的一项数据,指轮胎断面高度与其断面的宽度的百分比。
扁平比指轮胎纵断面高度与其外横断面(胎冠)的宽度的百分比。简单地说就是轮胎的高宽比。如规格为205/60R15的轮胎,表示其横断面的宽度是205毫米,扁平比为60%,内径为15英寸。扁平比为60%,即轮胎纵断面高度为205*60%=123毫米。
轮胎纵断面由胎肩、胎侧、胎趾组成,三者高度之和为轮胎纵断面高度,轮胎安装后,由于胎趾隐藏在轮圈内,因此轮圈至外横断面(胎冠)的高度略小于轮胎断面高度。
因为每个人的骑乘方式不同,区域不同。冷热度也不同,别相信杂志上面的建议值。你要知道譬如亚热带地区国家,由于日照关系地面温度高,加上轮胎的剧烈做动。会有不同的效果,纬度偏高的国家,日照温度较低,地面温度也不同,所以得要有不同的“基础胎压”。知道了这些概念以后,参考你的所在环境(骑乘环境)以及车种、骑乘方式等,来设定基础胎压。
胎压的概念:停车至少三小时或行驶不超过1.6km时。轮胎冷却时,轮胎内部空气压强。
基础胎压越低 “抓地力可以说越好”。 但是他的副作用就是:轮胎转向不足,上升压力容易过大,轮胎耗损最快。国内很多玩特技的,他们的胎压普遍都不会太高。
补充关于国内空气压力单位:
PSI 英文全名为:Pounds per square inch P-pound,S-square,I-inch
普遍世界大气压力单位都使用psi,而在中国我们使用一般气体压力用的是 “公斤”(不是斤!)
1、而国内度量的单位正确的说法应该是:bar = '' kg/cm2 一公斤压力作用再一个平方厘米上。
2、而国外度量的单位正确的说法应该是:psi = lb/in2 一磅/ 平方英寸
如果换算的话就变成:1psi = 6.895kpa=0.06895bar (也就变成国内单位了)
举例:如果我们要打 (前)36PSI = 36 *0.06895 = 2.4822单位bar
(后) 34PSI = 34 *0.06895 = 2.3443单位bar

摩托车轮胎轮胎压力的设定方式:
一般摩托车原厂手册里头都会建议,胎压的前后轮比例约40psi(磅)。这是非常高的轮胎压力,不过通常很少人会按照他们的建议来设定轮胎压力,就好比原厂建议我们5000公里更换一次机车油一样,很少人会这么做。轮胎的气压,他会直接影响到:接触地面的形状大小,以及轮胎的扭曲,跟轮胎的温度。
通常国外大部分的玩家都是 前32psi、后32psi ,或者 前36psi、后34psi,等等不同的压力磅数,都有人建议。不过这些都是“冷胎”也就是还没开始做动之前的胎压。对一般车手来说这些就足够让你用了, 可是针对很讲究的车手来说这些数值都只是“基础值”而已。他们在乎的是:“轮胎跑热以后会上升压力多少”。
上升的越高,代表升温越高。那就得需要“打更多的气压来降低气压”。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我打错了?答案是:并没有。这原理很简单,基础胎压低,摩托车轮胎在做动的时候升温的幅度比较大,基础胎压高轮胎升温当然就比较低。这里讨论的是“升温”。
早期赛道的车友都会说希望基础胎压在轮胎运转后,轮胎气压升温7psi是最好的。但是现在所听到的提升温度就比较低了,有人认为调整轮胎气压让他升压3psi、也有人说5psi。这些数值都跟轮胎,跟不同的操控习惯,跟不同的体重车手都有关系,当然罐的气体也有所不同。有些车种的轮胎不需要很高的升温,譬如街胎就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