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制管机械在日本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应该是史于庆应3年3月动工的船坞工程。当时在法国人的指导下,使用从法国原来的滚焊机,悬辊机,以及大量水泥,据史书记载,当时使用的量达到14000立方米,不过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法国人帮助日本建成的这一造船厂也是耗时4年才完成的。
至于使现代混凝土工程能够广为盛行的钢筋混凝土,最初传入日本则是在民治36年,在京都山科琵琶湖输水运河上架设的跨度12米的框架式钢架混凝土桥,以及明治38默哀吗早佐世保军港内建成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
开始仅仅只是以容积比1:2:4或者1:3:6进行配合的这种不准确计量的早期混凝土技术,犹豫1919年D.A.阿勃拉姆斯提出的水灰比学说才发生划时代的变化,从此人们可以做到按照预定的要求设计混凝土的工作度和硬化后的强度,昭和4年所编制的建筑学会的钢筋混凝土工程标准说明书,以及昭和6年制定的土木学会钢筋混凝土范围中,混凝土配合的比设计理论根据都是基于这一原理,它已经成为现代混凝土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
明治末年日本每年的水泥用量大约只有50万吨,大正末期为250万吨,昭和14年则达到600万吨,以后由于战争关系一时曾经减少的到100万吨。但是到了战后,随着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复兴,水泥制管机械所产生的制品达到7100万吨左右,把它折算成混凝土相当于每立方水泥用量的300公斤,在当时来说是个比较庞大的数据。
水泥制管机械伴随着日本战后的建筑工程发展,日本的工程建设的规模日渐大型化了,滚焊机,悬辊机壮大了混凝土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中包括了新型水泥制品的应用,人造集料的研制,各种外加剂的使用,计量、搅拌、运输、浇筑、捣实等机械设备的进步和大型化,混凝土的预制化,以及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等等不胜枚举。特别是悬辊机的预拌混凝土在那个时候的发展是特别的快DAO 1975年的3月份生产厂已经超过了3700家,预拌混凝土所使用的水泥产生的水泥制品大约已经占到水泥总产量的60%,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今年来从原料的收授到混凝土配比设计,缴纳,质量管理等一系列生产和业务管理工作,都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水泥制管机械工厂综合管理系统,除实现经营管理的合理化外,也正在为提高质量而努力。
毫无疑义,应该把高强、快硬和轻质作为混凝土技术的研究方向,不过耐久性也是混凝土的基本使命,此外,还应考虑到装饰用的混凝土及水泥制品的固化,这也是那个时期的需要,时间搁在正在积极开展着高强度的混凝土的制作方法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以铁桥为例,它的优越之处在于比重轻,若使用的混凝土比重相同,则由于强度增加而从使得梁高和梁重减少等优点也表现的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