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8960 GSM耐用芯片手机测试卡8960GSM测试卡是一款专门针对GSM制式的手机,和配合安捷伦综测仪而研发,生产的,手机测试卡。GSM制式的手机是目前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手机之一。
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就是众所周知的GSM,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移动电话标准。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亿人正在使用GSM电话。GSM标准的无处不在使得在移动电话运营商之间签署"漫游协定"后用户的国际漫游变得很平常。 GSM 较之它以前的标准最大的不同是他的信令和语音信道都是数字式的,因此GSM被看作是第二代 (2G)移动电话系统。 这说明数字通讯从很早就已经构建到系统中。GSM是一个当前由3GPP开发的开放标准。GSM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用户身份模块 (SIM), 也叫 SIM卡。SIM卡是一个保存用户数据和电话本的可拆卸智能卡IC。用户就可以更换手机後还能保存自己的信息。换句话说用户也可以使用现在的手机而使用不同运营商的SIM卡。 有些运营商为了防止用户转换到别的网络在手机上做手脚,使得它只能用一个特定的SIM卡,或者同一个网络的SIM卡,这就是众所周知的 SIM卡封锁, 这在某些国家并不合法。GSM 被设计具有中等安全水平。系统设计使用共享密钥用户认证。用户与基站之间的通讯可以被加密。 The development of UMTS introduces an optional USIM, that 使用更长鉴别密钥保证更好的安全以及网络和用户的双向验证。GSM只有网络到用户的验证 (而且还不是 vica versa).虽然安全模块提供了保密和鉴别功能,但是鉴别能力有限而且可以伪造。
新款8960 GSM耐用芯片手机测试卡8960GSM测试卡它是使用新型的卡基环保材料,新型的芯片和创新的技术,它继承了磁卡以及其他IC卡的所有优点,并有极高的安全、保密、防伪能力。RFID标签和磁卡的物理结构、逻辑特性、实现方法、测试技术和应用系统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较详细地介绍有关的国际标准、安全保密体制和读写设备。使它能真应做到广泛应用。
新款8960 GSM耐用芯片手机测试卡8960GSM测试卡,也称为2G网测试卡为什么叫2G网,那是因为GSM的最高频段接近2GHZ,所以称为2G网(GSM网分为:GSM900 DCS1800 PCS1900 目前中国只用到GSM900和DCS1800两个频段),它是中国移动是中国联通手机制式都能使用新款8960 GSM耐用芯片手机测试卡8960GSM测试卡。
三:产品品质保证
我们公司的 新款8960 GSM耐用芯片手机测试卡8960GSM测试卡采用国际著名半导体厂商生产的专用芯片,3V/5V兼容5-6触点设计,适合一切 GSM制式手机。配合专用COS系统,全面遵从2G对手机,SIM卡的各项规范特殊的半导体硅衬,保证卡片可以承受10牛顿/每平方米的压力。(GSM标准为4牛顿/每平方米哦)
新款8960 GSM耐用芯片手机测试卡8960GSM测试卡




适合工业化生产线使用,采用超长寿命EEPROM,保证读写次数在10万次以上。(3G标准只要淾3万次,按一般生产线测量要求,每部手机的读写次数为10次,可测试一万部手机。)专利芯片保护层,保证卡片安全,防电子攻击。耐压6.5V以上特殊卡片涂层,抗静电(ESD)
防水(48小时浸泡实验)特殊卡材料(ABS混合高温PVC),耐高温,45度可正常工作4小时以上。75度温度冲击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