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喝水的时候,放点糖进去,为什么一会儿就看不到了呢?水里能藏东西吗?我们在把沙子放进水里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下面让我们跟随一起来探索其中的科学原理。
实验重点:
探索物质溶解性的差异,学会过滤的方法。
实验目的:
1.了解水有溶解物质的性质 2.探索可以使物质在水里溶解得更快的方法。
实验认知:
溶解广义上是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为溶解。而狭义的溶解指的是一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气体产生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如食盐或蔗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溶液并不一定为液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均匀的合金和空气都可以称为溶液。当两种物质互溶时,一般把质量大的物质称为溶剂(如有水在其中,一般习惯将水称为溶剂)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小于1纳米,无丁达尔现象。
过滤利用多孔物质(比如滤纸)阻截大的颗粒物质,而使小于空隙的在推动力或者其他外力作用下悬浮液(或含固体颗粒发热气体)中的液体(或气体)透过介质,固体颗粒及其物质被过滤介质截留,从而使固体及其他物质与液体(或气体)分离的操作。过滤作广泛用于各种化工生产中,尤其是用于分离液体中的固体颗粒,也有用于分离气体的粉尘。
实验步骤:
1.实验准备认识实验器材:底座、漏斗、小棒、塑杯、量杯、沙子、餐巾纸、碱、高锰酸钾、盐、扁立柱、漏斗支架。
2.溶解:①取塑杯两只,首先倒入相同的水,再把同量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观察两只塑杯里的现象;然后分别取盐、碱、沙子做同样的实验,分别观察其现象。记录下来。②改变水的温度,分别做盐、碱、沙子,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对比实验现象。
3.过滤:① 如右图把立柱、漏斗支架、漏斗、量杯安装,把餐巾纸(滤纸)卷成小喇叭状打湿,紧贴漏斗内壁,不能残留气泡,而且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② 小棒一端抵靠在滤纸处,把装有浑浊的沙土溶液的塑杯的杯口紧靠小棒,沿着小棒慢慢倒入漏斗中(溶液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观察过滤效果。③ 用步骤2的操作方法把高锰酸钾溶液作过滤,观察过滤效果。
提示:
1.搅拌时溶液,应沿同一方向搅拌液体,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液体溅出。
2.不能品尝实验的溶液,因为有些物质的溶液会伤害身体。
3.做下一个实验前,要清洗容器,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知识拓展:
溶解本来表示固体或气体物质与液体物质相混合,同时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的一种过程。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是描述液体状态的一些物质之间的混合,金与铜,铜与铝等许多金属元素以原子状态相混合的所谓合金也应该是一种溶解现象。所以 严格的说,只要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相混合组成一个的过程都可以为溶解, 生成的液体混合物为溶液。一般在同一个反应中应呈均匀,稳定状态,其构成成分的物质可以分子状态或原子状态相混合。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叫可溶物质,不可以的叫不溶物质。
过滤的原理就是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方法。其操作要领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使滤纸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残留气泡。(防止气泡减慢过滤速度。)
二低:1.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2.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过滤不净。)
三靠:1.倾倒时盛过滤液的烧杯杯口紧小棒。2.玻璃棒下端抵靠在三层滤纸处。3.漏斗下端长的那侧管口紧靠烧杯内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