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基础数据,就有了ERP运行的基础。但ERP上线后,系统里的数据是不是能够反映现实情况,就要看期初数据能不能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了。
由于期初数据反映的是上线那个时间点的数据,因此过早准备是没有意义的,这些事务处理数据都是动态的,每天都在变化。因此完成期初数据准备需要更精密的时间表,通常会这样安排计划:
根据ERP项目的实施进度,确认上线时间,并进行项目管控。
在上线之前一个月内进行全面的库存盘点,并在财务上进行盘盈盘亏处理。盘点时使用新的编码规则。
要求各业务部门在上线之前尽可能处理完未结清的订单和应收应付单据,以减少手工和系统切换的难度,同时也降低日后对账的工作量。
在上线之前两周,集中人力将静态数据导入或者录入系统。
在上线时点将库存期初、科目余额和未结单据录入系统。可视数据量的多少适当提前或者滞后录入,但要保持系统中的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符。
在上线后的一个月内,通过核对手工账和实物,检查系统数据是否准确,并查出差异所在,进行调整。
谈到对账,这里再多说几句。由于ERP的系统实现不是简单的模拟手工作业,因此在系统上线前后,业务处理方式可能会不同,会有一些数据是对不上的。对不上的原因除了确实账实不符、账账不符外,前后的统计和管理的口径不一致也是导致数据根本对不上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数据的标准都不一样了。比如为了核算准确而增加的过渡科目会导致另一些科目余额不一致,虽然这并不影响最终的财务报表。
在处理这类数据的时候,要从理解系统的逻辑关系出发,寻求数据的平衡,懂得哪些应该删除、哪些应该合并、哪些应该完善。懂得如何取舍是上上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