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为贯彻科技部等六部委《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精神,由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总公司牵头,组织全国科技领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组建了“食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力求统一协调和充分利用优势科技资源,建立产学研技术 创新机制,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技术,解决行业技术瓶颈。
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加大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长效机制的创新体系,推进食品机械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这就要求加强屠宰机械行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的联合协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统筹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建立分工明确、行动协调、持之以恒的协调机制,形成行业发展的合力。
从屠宰操作工艺上看:机械化屠宰企业采取了最先进的屠宰工艺。在生猪待宰上,机械屠宰企业宰前停食饮水静养,以减少胃内容物,冲淡血液浓度,保证放血良好,促进肝糖元分解,生成葡萄糖和乳酸分布全身,有利于肉的后熟,改善肉的品质。同时,临宰前实行淋浴,洗去猪体表上的污垢,增强导电性能,加快血液循环,便于放血,促使生猪情绪稳定,减少应激反应;在致昏上,采取电麻致昏法,特别是一些现代化机械屠宰企业已经采用最先进的二氧化碳麻醉法,使生猪无危险感,不受惊,减少了体内糖元的分解,保证了肉品的新鲜度;在剌杀放血上,多采用最先进的空心刀剌杀的放血技术,沥血时间长,放血全,肉品耐储存;在浸烫脱毛上,我国部分机械化屠宰企业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吊挂隧道式蒸汽烫洗法,避免了猪体间的交叉污染,改善了猪胴体和车间的卫生状况。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生猪产业政策调整,我国屠宰业再次掀起了一股兴建机械化屠宰厂的热潮。在兴建的过程中,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花费巨额外汇大量引进设备,主要原因是我国生猪屠宰加工设备发展未能与时俱进,与国际先进水平距离拉大。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生产企业所使用的多为上世纪60-70年代的研制的设备,与时代进步脱节,比如仍使用手握式麻电器、光电麻电器、摇摆式烫猪机、三滚筒刮毛机、卧式刮毛机、往复式劈半电锯等;在屠宰加工工艺上,还是手工刺杀,猪血自然流出,热水浸汤刮毛,清水池修割残毛,并且屠宰过程中的刀具和操作人员的手没有严格的消毒等。这些落后的生猪屠宰设备和工艺极大地妨碍了我国生猪屠宰业的发展。可以说,目前我国的生猪屠宰加工设备与工艺,与国家提出的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的要求,与国外先进设备相比,国内设备无论在性能、自动化程度、设备可靠性、满足食品卫生要求、减轻劳动强度、保证人身安全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