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镇位于江苏省通州市东南部,与海门市毗邻,由原二甲镇、袁灶乡、余西乡、余北乡“三乡一镇”合并而成,全镇总面积75.72平方公里,辖14个村居,总人口8.3万人。境内水陆交通发达,苏335线、海二公路、通甲公路、通吕运河穿境而过,是通州市东南部的工商重镇,素有鱼米之乡、家纺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的美誉,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发祥地。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纺自织的便利工艺,使江海地区染织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特产地。蓝印花布的工艺由江南传到江北,由苏州及南通传遍了江苏各地区,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主要产地,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畅销各地。印花的技艺由此流传和影响到全国。农家把刮好浆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制作靛蓝染色。由于蓝印花布需求的不断增长,蓝草种植的普及亦推动制靛业的发展。
随着时代变迁,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剪纸,刺绣等艺术图案等,二甲蓝印花布工艺更趋完美。前不久,中央有关部门授予“中国蓝印花布之乡”称号。2002年10月通州市二甲镇印染有限公司生产的蓝印花布在江苏省质量评比中荣获“江苏优质产品”称号,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荣誉证书。特别是二甲镇“小青缸”染色工序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国内外报刊志上进行报导与刊登。2007年二甲镇蓝印花布被国家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