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耗仪技术指标 |
工作条件技术指标 |
工作温度 | (0~40)℃ | 相对湿度 | 不大于85% |
工作气压 | 86kPa~106kPa | 频 率 | 50Hz±1 Hz |
电 源 | AC220V±10%;AC AC380V±10% |
整机技术指标 |
测量范围 | (0~50)L/100km | 分 辨 力 | 0.01L/100km |
测量误差 | 不大于±3% | 重 复 性 | 不大于1% |
采样频率 | 2Hz | | |
分析单元技术指标 |
气体成分 | 测量范围 | 示值误差 | 分 辨 力 |
绝对值 | 相对值 |
CO2 | 0%~4.0% | ±50×10-6 | ±2% | 1×10-6 |
CO | 0%~1.0% | ±0.02% | ±2% | 0.001% |
HC | 0~1 000×10-6 | ±4×10-6 | ±3% | 1×10-6 |
稀释流量单元技术指标 |
测量范围 | 8m3/min~45m3/min | 准 确 率 | 不大于±1% |
分 辨 力 | 0.01m3/min |
操作界面 内部图片
气象台 碳平衡法原理图
新老油耗仪对比
油耗仪
碳平衡法汽车燃料消耗量检测仪KSBA-TYH-2000
【产品的功能特点】
KSBA-TYH-2000碳平衡法汽车燃料消耗量检测仪(原型号:A31T-45/2.0A)由江苏大学、南通市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中心、昆山佰奥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三方联合研制。
KSBA-TYH-2000汽车碳平衡法燃料消耗量检测仪是利用汽车燃料在发动机中燃烧前的碳质量与燃烧后排气中总的碳质量相等的质量守恒定律,实现对汽车燃料消耗量间接测量的设备。主要由稀释排气流量测量装置、含碳气体成分浓度测量装置、排气稀释收集输送装置、测控系统等四大部分组成。
整个检测流程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稀释排气合适的流速和稀释系数,防止出现排气中水的冷凝;自动控制含碳气体成分浓度测量装置完成背景空气含碳气体成分浓度测量,以及稀释排气的气样采集及其含碳气态成分浓度测量;测控软件根据采集的稀释排气的流量、含碳成分(CO2、CO、HC化合物)的修正浓度、汽车运行车速等数据,计算出汽车的百公里燃料消耗量,同时也可得到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
系统还具备故障诊断功能,具有系统泄漏、取样流量过大过小、取样管路堵塞等在线诊断的能力。核心部件采用自主开发、品牌配套等原则,确保整个系统的高品质高可靠性。变频器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产品、高压离心风机采用国内知名品牌并根据需求特殊定制。低量程气体分析仪自主开发、高精度内锥流量计自主开发。
专利设计的排气稀释取样小车可以很方便地将取样口可靠地套在排气管上,确保排气能全部收集,极大地减轻操作人员工作强度。此外,开发了高精度、数字式检测环境空气参数(大气温度、湿度及压力)监测模块。
仪器一体化设计,布置在整体式机柜内,具有外形美观、布置合理、操作方便等特点。
整个检测过程在2分钟内完成。非常快捷方便。
【产品研究历程】
2003年--江苏大学相关科研团队与南通汽车性能检测中心合作,开始开展碳平衡法汽车燃料消耗量测试技术的基础研究。
2006年--“碳平衡法汽车燃料消耗量检测仪开发”获批江苏省交通厅科技攻关项目资金资助。
2007年—首台碳平衡法汽车燃料消耗量检测仪研制成功。
2008年--“碳平衡法汽车燃料消耗量检测仪”获批南通市工业支撑计划项目资金资助。
2009年—“碳平衡法汽车燃料消耗量检测仪开发”科技攻关项目通过江苏省交通厅组织的成果鉴定。
2009年--“碳平衡法汽车燃料消耗量检测仪”获批江苏省交通厅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
2011年--交通部汽车保修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碳平衡法汽车燃料消耗量检测仪用不同排量的四辆汽(柴)油车进行了现场比对测试,并出具了测试报告,结果符合有关技术要求。
2012年--“碳平衡法汽车燃料消耗量检测仪”获南通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2年--昆山佰奥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大学、南通汽车性能综合检测中心三家合作,开始碳平衡法汽车燃料消耗量检测仪产业化。
2013年--KSBA-TYH-2000碳平衡法汽车燃料消耗量检测仪完成设计、制造定型,并小批生产。在广东、山东、江苏示范推广应用。
2013年--提出对碳平衡法汽车燃料消耗量检测仪进行系统准确度验证的CO2喷射法,并开发了相应的验证设备。
【产品相关成果】
§ 申请并获批专利10余项
§ 全国首家通过交通部汽车保修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四辆汽(柴)油车进行了现场比对测试,获测试报告,结果符合有关技术要求
§ 获得江苏省交通厅的科技项目资金和推广项目的资金资助。
§ 研发团队参与GB/T18566《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评价方法》和交通部行业标准《碳平衡法汽车燃料消耗量检测仪》的标准研讨、起草和审查工作。
§ 已在广东、山东、江苏等开展示范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