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不相同的钓饵,都是各种淡水鱼(食肉性鱼除外)所喜爱的,上钩率比较高。施加添加剂时要注意:油性物质(香油、羊油)不能多加,有的在装钩后蘸上一点即可,以防饵料失去韧性、缩短水泡时间。近年来,市场上出现塑质筒式托饵器,不但鲜艳色泽本身对鱼有诱招力,而且较金属塔式托饵器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由于筒式托饵器不会泡掉饵,故垂钓时不必担心无饵空等,还可以节省时间和饵料。以细玉米面为主料的钓饵,非常适宜用这种塑料托饵器组钩,底钓、浮钓都很好用。
陆生植物油能满足淡水鱼类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这是饲养淡水鱼的一个有利条件。脂肪容易氧化,其氧化产物(酮、醛、酸等)对鱼类有毒,长期大量食用会使鱼类肝脏发黄、肌肉萎缩甚至死亡。抗氧化剂和a-生育酚是常用的抗氧化物质。
由于鱼类利用碳水化合物作为能源的能力较差,含量过高会导致脂肪肝和其他肝脏病变,因此在饵料中的含量应有一定的限制。含碳水化合物饵料的形式及其加工的方法和程度也制约着鱼类对它的利用率。许多鱼类很难消化纤维素,但配合饵料中有适量的纤维素,有助于消化道的蠕动,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动物性饵料如鱼粉、蚕蛹、血粉、乳制品副产物、肉类加工副产物、虾壳粉等,是养殖业的重要蛋白源。其中鱼粉的营养成分全面,是很理想的动物蛋白源。动物性饵料的数量有限;其加工和保存方法,尤其是脱脂工艺对其质量影响很大。
新蛋白源用酵母菌、藻类、细菌等培育而成的单细胞蛋白如石油酵母蛋白、甲醇蛋白饲料等。因生产成本高,尚不能大规模应用于养殖业。
人工培养的活饵料如蝇蛆、蚯蚓、水蚤、轮虫、单细胞藻类、卤虫等,营养价值高,后4种活饵料在虾类养殖中已普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