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芯光缆接头盒,24芯光缆接头盒——的产品价格!
24芯光缆盒(24芯光缆接续盒)光缆接头盒(optical cable connect,joint box)光缆接线盒,光缆接续盒,光缆接续包,光缆接头包
光缆接头盒是通俗的叫法,学名叫光缆接续盒,又称光缆接续包,光缆接头包和炮筒,主要是在适用于各种结构光缆的架空,管道,直埋等敷设方式之和分支连接。盒体采用进口增强塑料,强度高,耐腐蚀,终端盒适用于结构光缆的终端机房内的接续,结构成熟,密封可靠,施工方便 。 广泛用于通信,网络系统,TV有线电视,光缆网络系统等等。右侧为二进二出接头盒;
用于两根或多根光缆之间的保护性连接,光纤分配,是用户接入点常用设备之一,主要完成配线光缆与入户线光缆在室外的连接作用,并可根据FTTX接入需要安装盒式或简式光分路器;
产品特性
·产品的盒体采用优质。
·产品采用2次压缆技术,确保盒内光纤无附加衰耗。
·产品具有多次复用和扩容功能。
12芯24芯48芯96芯144芯光缆接续盒(接头盒)帽式卧式可选
我公司生产的光缆接头盒材质为ABS/PC两种,规格款式有卧式和帽式,二进二出、三进三出、四进四出等,容量从12芯到144芯可选
光缆接续盒,又叫光缆接头盒和炮筒,是光缆的端头接入的地方,阻止大自然中热、冷、光、氧和微生物引起的材料老化,并且具有优良的力学强度,坚固的光缆接头盒外壳及主体结构件能够忍受最恶劣的环境变化,同时起应用范围
*用于室外光缆架空、管道、直埋等敷设直通;接续和分歧连续,并起到保护接头到阻燃,防水作用,使震动、撞击、光缆拉伸、扭曲等得到保护。
光缆接续盒内部结构
1、支撑架:是内部构件的主体。
2、光缆固定装置:用于光缆与底座固定和光缆加强元件固定。一是光缆加强芯在内部的固定;二是光缆与支撑架夹紧的固定;三是光缆与接头盒进出缆用热缩护套密封固定。
3、光纤安放装置:能有顺序地存放光纤接头和余留光纤,余留光纤的长度应不小于1米,余留光纤盘放的曲径不小于35mm。其中收容盘多可四层,容量较大,并能根据光缆接续的芯数调整收容盘。
4、光纤接头保护:把热缩后的保护套管放在收容盘里的纤芯固定夹上也可采用硅胶固定法。
5、光缆与接头盒密封:对光缆及底座进缆处用砂布将接头盒和光缆的交接处进行打磨,用清洁剂把打磨处擦干净,贴上铝箔,再将热缩管放在接头盒的入缆处,用喷灯按照先中间后向两端缓慢加热,使整个热缩管完全收缩即可。
光缆接头盒用途
适用于各种结构光缆的架空、管道、直埋等敷设方式之直通和分支连接。
结构光缆的终端机房内的接续。
光缆接续盒通常适用于室内或非露天的室外使用,不适合于露天使用,如要使用,应采取保护措施。工作温度:室内型:-5℃~+40℃;室外型:-20℃-+60℃。
特点
能起到保护和接续的作用,盒体采用增强塑料,强度高,耐腐蚀,结构成熟,密封可靠,施工方便 。
分类
按光缆连接方式,可分为直通型和分歧型。
按是否可以装配适配器分类,可以分为可装配适配器型和不可装配适配器型。
按外壳材料分类,可分为塑料外壳和金属外壳。
工作条件:
工作温度:-40℃—+55℃
相对湿度:≤95%(+40℃)
大气压力:70kPa—106kPa
技术要求:
1.密闭性能:盒体封闭后,向内充气到(100±5)Pa,浸泡在常温的清水容器中稳定观察15分钟,无气泡逸出。
2.绝缘电阻:金属构件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2x104ΜΩ
3.耐压:金属构件与地之间在15kV(DC)/ 1min的作用下不击穿,无飞弧。
4,光线盘绕曲率半径:≥40mm,光纤熔接盘内无附加衰耗。
5.拉伸:能承受≥1000N的轴向拉伸力。
6.寿命:大于25年。
盘留光纤长度1.6M 光纤曲率半径37.5MM
2进2出 09型立式 光缆接头盒 | 尺寸 | 最大熔量 | 直熔盘 | 备注 |
长:380*直径150MM | 144芯 | 24芯/块 | 每12芯加2元 |
长:430*直径150MM | 144芯 | 24芯/块 | 每12芯加2元 |
产品功能规格要求均可按客户要求定做,更多产品型号资料欢迎咨询:
电话:15888157559 QQ:1973191449
请看图片:
![](http://img11.makepolo.cn/images/formals/img/product/736/418/4_1a50097276574bfcae7fe825a473fa8a.jpg)
![](http://img11.makepolo.cn/images/formals/img/product/599/511/4_5847290f0310064a04c71b1becace0ae.jpg)
![](http://img11.makepolo.cn/images/formals/img/product/195/85/4_a8bbf2856c971e8babcd9efd90421cb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