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宣布, 由于数据库的损坏, 自2004年以来的空军内部调查资料数据全部被清零了。
这些记录包括了10万件调查案件。 范围涵盖了从工作纠纷到欺诈行为等各类事件的调查记录。
上个月, 空军发现保存空军调查总部以及各地的调查办公室的调查数据的数据库损坏了。导致自2004年以来的数据均被抹去。 空军的发言人声称, 美国空军以及数据库的服务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都没法给出数据库损坏的原因以及是否能够恢复数据库。 而在通知 空军之前,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经花了两个星期试图恢复数据。 显然他们并没有成功。 美国空军已经开始寻求五角大楼以及其他安全专家的协助。
空军的发言人 Ann Stefanek说:“我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也没能成功, 现在不得不寻求外部的帮助了。” 而美国空军官方认为这一数据库事件并非人为故意造成的。
不过, 作为如此重要的军事单位, 居然没有一个可行的数据库灾备方案。 实在是令人吃惊。 看来, 美国军方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准备也未必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充分。
去年3.15前夕,京东被曝出大量用户隐私信息遭到泄露。京东方面给予的回应是:该部分用户使用相同注册信息(用户名和密码),在其他网站泄漏后被不法分子使用“撞库”的方法进行诈骗。
当时有媒体质疑,如果真是“撞库”,那同一时间,为何其他电商网站没曝出用户信息被窃且遭到欺诈?原因只有一个,京东方面不愿意承认存在“安全漏洞”问题。
现在事情被查明。并非“撞库”也并非“安全漏洞”,而是京东出现了“内鬼”:
但据《法制晚报》报道,京东三名负责物流的员工通过QQ群联系买家,共出售了9313条客户信息。
李军等3人都是负责物流的员工,而物流部门掌握着详细的客户资料,包括客户姓名、电话、地址、何时下单、所购货物等信息。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李军等3人通过登录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ERP办公系统(服务器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非法获取京东商城客户个人信息9313条,造成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大量客户信息泄露,并将上述信息售予他人。
虽然判决书中根据相关证据认定泄露京东商城客户个人信息9313条,但根据第‘’一被告人李军的自认,他们非法获取的京东商城客户个人信息大约有近3万条。
据其交代,3人总共非法获利近4万元。李军说,最初,他们是按3毛钱一条信息的价格卖,之后涨价到5毛,最后涨到了1.5元一条。买主都有明确的要求——只要已经在京东商城下单付款,但还没有收到货的客户个人信息。
从现在来看,已经可以明确这次信息泄露是由于京东方面的过失导致的,因此之前的消费者可以向其索赔。
12月8日,根据普华永道最‘’新发布的全球信息安全状况调查结果(以下简称“调查”),在过去12个月中,中国大陆和香港企业检测到的信息安全事件平均数量高达1245次,与前次调查记录的241次事件相比,攀升517%。
本期调查发现,在过去一年中,全球各行业检测到的信息安全事件平均数量为6853次。与前一年同期相比,由这些网络犯罪事件所导致的全球平均财务损失下降5%至255万美金,而中国大陆和香港这一数字则提高10%,达263万美元。
普华永道中国网络安全服务合伙人冼嘉乐先生表示:“这一年,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各重要行业检测到的安全事件都在增加,这也是全球普遍需要应对的状况。当下,网络攻击来自于各个方面与维度,其中消费与零售、科技等领域尤为严重。”
对于中国大陆和香港企业,客户数据、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成为网络攻击主要锁定的目标。其中,针对客户数据的安全事件数量上升64%,远高于35%的全球平均值。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国大陆和香港受访者反馈,在所有检测到的安全事件中,有50%归因于企业现有和离任雇员等内部人员。此外,大量的内部攻击来源尚不确定,未知内部人士参与的安全事件占42%。
为了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不断升级,企业也在多方尝试以求改善。相较前一期调查,中国大陆和香港受访者在信息安全方面的预算增加了16%,平均值达790万美元,高于全球510万美元的平均值。
“企业需要持续完善其安全防护机制,以应对日益增加的信息安全风险。”冼嘉乐提出,“我们建议企业搭建和实施稳健的安全控制系统,以快速识别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提高安全管控能力。此外,企业应当将网络安全融入企业的战略层面,来制定如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计划,结合即将出台的网络安全法,渗透到企业关注的各领域。”
第18次全球信息安全状况调查于2015年5月份至6月份进行,收到全球127个国家的10000余名企业高管和专业人员的反馈(其中超过330位受访者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这些受访者包括企业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首席信息官、首席信息安全官、首席战略官、信息技术与安全事务副总裁及总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