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持续加剧,世界绝大多数城市都面临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城市灾害冲击风险,城市灾害对城市的韧性构成严峻挑战。今年入汛以来,大范围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频发,受灾城市数量、规模、经济损失程度和人员死伤均呈显著上升的态势,部分城市再次遭遇“内涝成海”的尴尬。
雨涝问题,发人深思! 城市发生内涝,表面上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但究其根源却是工程建设和建筑改变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而传统城市工程管道式灰色排水基础设施、防洪规划和排水工程规划的落后及雨水资源合理利用意识的薄弱,导致年年暴雨,年年内涝,中国城市似乎陷入“治水方式”之困,而打造“海绵城市”则提供了一种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的智慧治水新思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是一方面保护和恢复原有的河湖、湿地、民间坑塘等具有集水涵养功能的自然“海绵体”;另一方面是通过科学规划打造人工湿地、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等人工“海绵体”,就地蓄留和消化雨洪。
暴雨内涝形势严峻,扶持政策不断落地,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必将成为新一轮基建投资的重中之重。同时,随着全球避险情绪升温,国内经济形势企稳,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为主,下半年债券市场将可能逐步向好。此外,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提速,产能过剩行业的产业债信用风险不断加大。相对而言,城投债的信用风险虽受平台政府融资功能的剥离、财政收入的下滑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加大,但考虑到多数城投债根本上还是替政府办事,城投债较高的安全性仍独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