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不喜欢说英文,而且更喜欢中文书籍。想问如何能让他爱说英文?
西方在语言教学上有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语言教学理论。其中有种是自然入手法。在这个理论里,觉得就中国孩子英语启蒙而言,对我们有借鉴作用的提法就是“静默期”的提出。对于给孩子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家长和老师,我们不能否认,我们都有让孩子输入就有输出的倾向,所以最好了解一下自然入手法里的“静默期”的提法,就是成人在给孩子进行有质量有意义的输入的基础上,学习者在这个“静默期”里不需要说,即不需要输出直到学习者觉得有要说的感觉。
这是一个需要一堂课来解答的问题,因为里面涵盖的内容很多。有时候我就想是不是越专业越沉重,总怕说不清误导了爸爸妈妈们,断不敢胡侃,应该有点无知者无畏的精神,老瞻前顾后地左思右想地也不行哈。我就试着把一些可能的原因在这里分析一下,同时大家介绍一点西方语言教学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助于我们多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最后给点小建议,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喽。也欢迎有很多体会的爸爸妈妈或者儿童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师来交流补充。


如何定位这个问题
孩子接触英文时间长短不是一个能清楚说明问题的量化指标,效率和时间一起才应该是比较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指标,具体点就是每天接触英语的量乘以接触英语的总时间的概念(其实接触英语的这个输入还有一个输入质量的问题,为避免更复杂化,就忽略这项了)。这个概念有点象我们统计机场状况的时候用飞机的架次来作为参数,而不是单独的架或次,一个道理。 我这里给大家一个大致的参照方法。在北美,家里母语不是英语的孩子,如果从3岁开始上幼儿园,更多的是18个月就开始上了。每天上午,下午各15分钟的circle time,这里面每个circle time至少有一首儿歌,一个故事。且不说人家的质量如何,单这个量我们对比一下。更重要的是,平时在幼儿园的生活里面,和老师,小朋友的互动都是英文的,这些都是英语种子萌发喷薄的环境和条件。相比之下,我们自检一下,就会明白,我们在这个维度里所处的点在哪里。
从西方相关语言教学理论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西方在语言教学上有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语言教学理论。其中有种是自然入手法。在这个理论里,我觉得就中国孩子英语启蒙而言,对我们有借鉴作用的提法就是“静默期”的提出。对于给孩子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家长和老师,我们不能否认,我们都有让孩子输入就有输出的倾向,所以最好了解一下自然入手法里的“静默期”的提法,就是成人在给孩子进行有质量有意义的输入的基础上,学习者在这个“静默期”里不需要说,即不需要输出直到学习者觉得有要说的感觉。自然入手法理论把语言习得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产品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听力理解积累阶段,就是我以前说的,学语言听说读写,听是基础。
二,早期产品阶段,这个阶段学习者在输出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错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新语言的建立还在摇摆挣扎中。老师家长的重点是看学生的意思表达,而不是纠正错误,只要不是输出的引起特别大的歧义。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意思对了就行,有些小错误没啥。
三, 延伸产品阶段,这个阶段学习者进入相对复杂的延伸语言输出阶段,进行类似角色游戏,讨论,开放式对话,或者小组的活动等。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提升流利度,那么,要求成人很少纠正以免影响这个流利度。
在这个第一和第二阶段之间,就有一个“静默期”。这个也是充分尊重孩子语言自我的形成,这方面加拿大那里做的比较好。以后我写写第二语言习得模式的时候再举例子。注意到有的孩子的“静默期”之长,可能直接越过第二阶段就进入第三阶段了。所以开头所说的这位家长说的孩子的情况,如果我们用自然入手法的观点来看,也许孩子处在一个静默期里。如果我们看孩子说点“Hello,my name is Li Ming.Whats your name?”之类的英语就感觉好点,其实大可不必,这个是鹦鹉学舌,不是真正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