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不会自愈。鹅口疮是小孩子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疾病因为常常在口腔里发生白色的假膜,有时这种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样。
大多数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 营养不良 的婴儿中,主要表现是两侧颊黏膜、舌、面、牙龈以及上颚等多处可见白色点状,或者片状膜样物,不容易拭去,如果强行去除,就能看到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鹅口疮的护理
1.平时要注意小宝宝的口腔卫生,给宝宝喂食以后要清洁口腔,如果小孩子年龄小,可以用温湿的纱布清洁口腔,如果小孩子年龄大一些,则可以用水漱口。
2.如果宝宝是母乳喂养,在喂奶前,妈妈要洗净双手,还要用温湿的毛巾清洁乳头;如果用奶瓶给宝宝喂奶,就要事先将奶瓶和奶嘴进行煮沸消毒。
不要乱用抗生素。因为给孩子使用广谱抗生素同时,抗生素也可能会杀灭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细菌,从而导致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引发鹅口疮,医学上称为菌丛失调。所以给孩子治疗鹅口疮的时候,应该停用抗生素。
识别鹅口疮
出生不久后的小宝宝,有时会不明原因的哭闹、拒食。此时检查宝宝的口腔,就可以发现舌头或颊部有成片的雪白色乳凝状的斑片,这在医学上称为“鹅口疮”,又叫雪口。
鹅口疮多见于周岁内的婴儿或三岁左右的新生儿。多发生在口腔内舌、颊和软腭处,主要表现有牙龈、颊黏膜或口唇内侧等处出现乳白色奶块样的膜样物,呈斑点状或斑片状分布。最初起时常在舌面上出现白色斑膜,慢慢蔓延到牙龈和颊外,发病处有斑片白膜,周围黏膜充血。发病时口腔有灼热刺疼和干燥感,部分患儿伴有低烧的症状。严重时斑膜可波及咽喉、气管或肠道黏膜,有时可引起发热、呼吸困难或腹泻。患有此病的宝宝因喝奶时会有刺痛感,因此经常哭闹不安或不愿意吃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