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太湖石极具观赏性
苏州因太湖石形成湖石文化,可谓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早在唐代,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众多文人,曾对太湖石留下诸多诗赞和佳语。其中,白居易《太湖石记》谓:“石有族聚,太湖为甲。”便是一绝。唐吴融的《太湖石歌》中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宋代书法家米芾,一生痴石被誉为“石圣”。相传,他在对太湖石恒久潜心相石中,提炼出“瘦、皱、漏、透”四字诀,可谓运思深邃,精辟独到,堪称中国古代赏石的理论基础。
太湖石的传说故事第二则
在碧波万顷的太湖里,有两座靠在一起的小山,一座叫禹期山,一座叫鼋山,这里出产美丽的太湖石。
相传古时候,天下发大水,太湖的水流不出去,淹掉了周围许许多多村庄和田地,老百姓苦极了。后来,好容易盼来个大禹王,劈开了独山门,疏通了吴淞江,水才渐渐退下去。因为大禹王在太湖里的一座小山上聚集治水的首领议过事,人们就把这座小山称为禹期山(今称前湾山,已大半被开采)。大禹治水成功后,打算凿一只石鼋作为镇妖石,永远镇住太湖水龙。一天,他在禹期山旁边的小山顶上,看到一块一丈多高,腰可十围的大青石,石色晶莹,十分好看。用开山巨斧敲敲,声音悦耳动听,禹王高兴极了,立即用开山巨斧凿起来。神斧向下劈去,劈得石花飞溅,不多一会一只石鼋便凿成了。石鼋伸颈展爪,神气活现地立在山顶。大禹王又用他身边带着的女娲补天的五色宝石,在石鼋身上划上许多花纹,石鼋身上就长出了甲壳。从那以后,这座小山头便被人们称为鼋山。那些在劈石时飞溅出来的石块,经过湖水冲刷,也就变成了玲珑剔透的太湖石。
到了宋朝宣和年间,苏州出了个浪荡公子,名叫朱勔,家里广有钱财。他平日吃喝浪荡,一心想做官,但苦于无人推荐,若说考科举,他连个“人之初,性本善”都念勿清楚。因为闲着没事,小花园里的太湖石倒摆设了不少。一天,朱勔一边喝酒,一边寻思当官的门道:听说当今皇上喜欢奇珍异石,这太湖石名扬天下,古时候也有进贡的,常言道“胆大有官做”,我何不装运些奇异太湖石进京?朱勔拿定这个鬼主意,便急急忙忙派人造了一只大船,这只船又平又阔,船不象船,筏不象筏,人称四勿象。船造好后,便选了很大的一块太湖石,雇了千把个纤夫、扛脚,向京都进发。这块太湖石一到京城,皇帝见了大喜,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好看的石头哩,就立即降旨封朱勔为威远军节使,赐金带玉帛,还别出心裁地封这块石头为“盘固侯”。并传旨命朱勔回江南专门搜集奇花异石,组织“花石纲”进贡。朱勔这下子可真是威风透了,他手捧圣旨,颈挂金印,头戴乌纱,身穿官服,高高兴兴地乘船返乡。一回到苏州,便派人四出搜罗太湖石。不管人家是摆在花园内的,还是放在书房里的,都要抢走。石头太大,门框里扛不出的,就命人拆毁围墙,掀翻房屋,闹得鸡犬不宁。
一日,他听说太湖里的鼋山上有一只石鼋,还是大禹王凿成的。肚里就寻思:“鼋又称团鱼,象征团圆有余,鼋又能长寿,皇帝喜欢讨个吉利,一定十分喜爱。我要是把这只石鼋运到京城,不知要连升几级呢!”他越想心里越高兴,便急急忙忙乘了船,来到鼋山。鼋山顶上的那只石鼋,昂起头,眼睛直望着太湖,四只脚活象马上要从山上冲下来一样活灵活现。朱勔围着石鼋兜了一圈又一圈,便得意洋洋地指使拉夫抓丁,要把石鼋装走。数百名老百姓,被凶恶的衙役、差人用鞭子赶来搬石鼋。朱勔派人在石鼋四只脚和头颈上结了五根又粗又大的麻绳,把一只船不象船、筏不象筏的“四勿象”停泊在山旁湖面上,又撑了几丈宽的跳板。老百姓含着眼泪抬起杠子,但十来根杠子压弯了,石鼋却动也不动。老百姓个个精疲力尽了,这时人人说,这鼋是神物,怎么扛得动呀,再要硬扛,它一发怒就不得了!朱勔听了,勃然大怒,说自己是皇帝派来的,什么神物不神物,石鼋抬不走,就给我把鼋头敲掉!得了话,鸡毛当令箭,举起铁锤便朝鼋头打去。忽听得轰隆一声巨响,金光四射,断了的鼋头顺着山势滚下湖去。鼋头一滚到湖里,顿时狂风呼啸,浊浪四起,浪头象小山一样向山上涌来,一个巨浪卷过,把朱勔和拉夫都卷到了太湖里,连他造的“四勿象”也被打得粉碎,一点踪影也没有了。
风浪平息了,在鼋头滚下去的湖面上,又出现了一座小山,活象伸起的鼋头,于是后人把原来的鼋山称为“鼋背山”,把旁边的小山称为“鼋头山”。两座小山相距很近,世世代代的渔民行船到这里,都要骂一声朱勔活该淹死。
太湖石神奇的故事
传说,因贺大街的“贺”字与“河”字谐音,居然招来了天降横祸。忽一日,有个疯癫道人云游路过此地,一进街先是目瞪口呆,接着便仰天大笑,口中念念有词:“天昏昏,地沉沉,贺大街,气数尽,子时到,祸降临。”说罢,扬长而去。疯子的一番胡言乱语谁也没放在心上,孰料,未出三天,晴朗的天空骤然黑云翻滚,雷电交加,暴雨倾盆,这样恶劣的天气竟前后持续了六天六夜。待到第七天子时,山洪暴发,贺大街一片汪洋,房倒屋塌,人畜伤亡。洋洋贺家所剩无几,倒是居于村两头台地上的朱姓人家多免于难,遂将村庄易名为朱村,南头的叫南朱村,北头的叫北朱村,寥寥几户贺姓人无奈搬到南朱村栖身。
洪灾过后,原先的街市被冲刷成丈余深的大河,这就是现今南朱村后北河的前身。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朱村人在后北河东沿放置一块形状非人非兽的太湖石,作为镇村之石,以避邪应风水。此石系产于太湖水域的多孔而玲珑剔透的巨石,高四尺,头漫圆,上小下大,下体直径二尺余。谁人何时将其立于此,不得而知。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太湖石乃太湖中石骨,浪击波涤,年久孔穴自生。”村里人世代传说:这块镇村太湖石使村民平安祥和,人丁兴旺,财运亨通。它白天静止不动,一到夜晚即能言语,会吼叫,更奇的是还从石头孔中飞出一对雌雄金蝴蝶,光芒四射,翩翩起舞,只能远观,不可近瞧,否则,瞬间幻为难以想象的物件,视之令人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有了这镇村之石的庇佑,朱村人安然无恙。
明初建文年间,出任北平布政使的张昺因靖难事变遇害,其长、次子游宦寄居于朱村(时隶属河内县),并按惯例兄南弟北分居。虽然住在南北朱村,可从来不说朱村,而谓之南头、北头。这南北头之说从此而起,世代沿袭,数百年不改。即便今天,朱村年长者仍习惯称南朱村为南头,称北朱村为北头。随着岁月流逝,后北河东沿住户越聚越多,河身就渐渐地落到了村子西边。这后北河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季节河,恰将南北朱村连接起来。兄弟骨肉情深,不分你我,不分先后,互相照应,相依为命。光阴荏苒,几易朝代,张氏家族兄弟两个宗亲,繁衍生息,逐渐取代朱姓,成为南北朱村之大姓人家。
再说那神奇的太湖石,越传话越神,越传信越远,终被好事的南蛮人施法术盗走了石孔中的金蝴蝶。太湖石丢了灵性,化成一块死石头。后又言传在邻村纷争中被损毁,被一块假太湖石所替代。那块假的石头一直立在真的原址,权当镇村石,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动乱”岁月被作为“四旧”给破了。从此,镇村之石太湖石销声匿迹。不过,村里上年纪的人还是不断绘声绘色地给年轻人讲述太湖石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