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机器人多数都是应汽车制造业而生,一个机器人编程虽然麻烦,但是设计成型之后,能够使用三到五年时间,总体来说是比较省事的。但是这仅局限于汽车行业,如今我们电子行业发展迅速,更新换代较汽车频繁得多。所以,下一代的工业机器人要普及到各行各业,就要适应各行各业不同的需求和生产节奏。
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机会包括核心技术和零部件、高附加值的创新性工业机器人产品、紧贴生产工艺应用的细分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后服务市场、联合国外中小工业机器人公司等五个方面。
除了工业机器人在我国前景巨大,未来服务机器人的爆发肯定也是从我国开始,而其他国家的机器人产业要想做到全球化的爆发,便必须嫁接中国产业链。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产业,工业机器人属于传统的产业,目前国内已经发展很成熟了,并出现了足以垄断市场的巨头企业。但是服务机器人不一样,我国在服务机器人的技术创新上要优于外国,而且市面上还未出现可以垄断产业的巨头。因而,就未来前景来说,服务机器人比工业机器人的后劲更大。
武汉餐饮机器人,武汉表演机器人,武汉餐厅机器人,潜伏式AGV,牵引式AGV,叉车AGV,迎宾活动机器人,人形表演机器人,各类教学机器人,竞赛机器人以及仿生仿真智能机器人等。
我国康复机器人的研发起步较早,国内多家公司的康复机器人产品实现了样机及产业化推广。与国外进口康复机器人相比,我国本土的康复机器人具有高性价比等优势。由于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高性价比的康复机器人将更适合市场需求,未来将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
政策方面,今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其中,六轴及以上机器人达到5万台以上,机器人密度达到150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培育3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在系列政策支持以及市场需求提升的带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
目前在中国,超过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多达2亿人,养老问题日益严重。而且当前国内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老年人口数量每年都在以年均800万以上的规模激增。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2033年突破4亿,2050年达到4.83亿。可是面对规模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国内的养老服务和人才却远远跟不上,这个时期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除了要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忙于每天的工作,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来照顾双方的父母,大批老年人正在面临老无所依的窘境。
移动医疗大潮消褪,智能医疗却开始兴起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大批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医疗平台开始涌现出来,但随着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的离世,整个移动医疗行业也开始走入了寒冬,在资本热情退潮的态势下,寻医问药、好大夫、就医160等平台也相继传出了转型或者裁员消息。
对于大量的老人而言,移动医疗平台并没有能够解决他们的养老和医疗问题。一方面,这些老人们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呼叫医护服务;另一方面移动医疗并没有能够解决当前医护人员相对缺乏的现状。
于是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将目光瞄向了智能医疗设备,一方面通过向消费者出售硬件解决了他们的变现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老人以及患者的用户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进行监测、然后收集老人以及患者的生理数据,为专业医疗机构提供参考服务,从而提升对老人和患者的健康管理,尤其是对于各种身体器官都在逐渐衰退的老人来说,这种智能医疗能够帮助他们并预防疾病突发,进行很好地慢病管理。
而伴随着智能医疗的出现,各种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运用于各类医疗设备,这种碰撞下开始涌现出了各类医疗服务机器人。
一、护理机器人
护理机器人主要是为老人以及患者提供身体护理上的服务工作,它又分为两类。
1、家庭医疗护理机器人
家庭医疗护理机器人,通过医疗服务机器人可以内置各种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将药店、医院、医生集合在平台之上。他们不仅可以为老人提供医护服务,如果老人生病了,医疗服务机器人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内置服务联系医生,甚至还可以根据医生的药方找到药店,直接线上购买药品。
在日本,由日本名古屋理研生物模拟控制研究中心开发的RI-MAN机器人,不仅有柔软、安全的外型,手臂和躯体上还有触觉感受器,使它能小心翼翼地抱起或搬动患者,未来这类机器人取代护工去照顾老人或体弱多病者完全有可能。
随着我国肢体残疾人数不断递增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康复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将快速释放。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残疾人总数为8502万人,其中肢体残疾2472万人。另外老年人由于骨关节、脑卒中等患病风险加大,我国每年脑血病新发患者超过200万人,85%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当前传统的简单医疗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康复机器人具有个性化、减少人员陪护等优点,使得四肢康复机器人需求大增。
我国康复机器人的研发起步较早,国内多家公司的康复机器人产品实现了样机及产业化推广。与国外进口康复机器人相比,我国本土的康复机器人具有高性价比等优势。由于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高性价比的康复机器人将更适合市场需求,未来将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
政策方面,今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其中,六轴及以上机器人达到5万台以上,机器人密度达到150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培育3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在系列政策支持以及市场需求提升的带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留意发现,在选餐时,机器人服务员却是位高冷范儿的姑娘:她只端店内一笼笼点心,而店内的面、饭及小菜等食物则一律拒绝。目前天河区中山大道西的旺湘楼和白云区新市天地的吾家火锅机器人服务餐厅两家餐厅内的机器人服务员旺仔和小吾的性格也与该机器人的相差不大。
对此,小笼王机器人餐厅经理陈小姐向记者介绍,由于机器人在送餐时震动频率较大,易造成餐盘抖动食物外溢,因此,为了安全起见,就只给机器人服务员端一些不带汤汁的食物。
家机器人服务员餐厅已结业
据媒体报道称,于2013年2月开业、位于广州大道北圣地银座商场的印象机器人餐厅系家机器人餐厅。它的出现,曾引起一时轰动。但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该店铺目前已结业。而于2015年4月时曾引入两名机器人服务员的白云区松洲街一家潮汕牛肉丸火锅店,目前也不见了踪迹。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因经营业务调整,位于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的合味来机器人连锁餐厅店内的机器人服务员也被“炒了鱿鱼”。该店工作人员说:“餐厅现在已不再推出快餐业务,再加上机器人本身带来的实际效益并不显著,所以也就不再使用机器人服务员了。”
店家观点
省不了多少人工,主要是吸引客流
据目前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机器人生产商深圳欧凯机器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台造价在5万元左右的机器人能连续使用10年以上,每次充电6小时便可连续使用10小时,可为餐饮店节约5人左右的人力成本。 武汉餐饮机器人,武汉表演机器人,武汉餐厅机器人,潜伏式AGV,牵引式AGV,叉车AGV,迎宾活动机器人,人形表演机器人,各类教学机器人,竞赛机器人以及仿生仿真智能机器人等。
而在实际使用中,机器人服务员的投入又能为餐饮店节省多少人工成本呢?小笼王机器人餐厅经理陈小姐告诉记者,事实上,该店这位身价约10万元、对端送菜品又挑剔的机器人服务员“并没有为餐厅节省多少人工”。“最初引入机器人服务员主要是为餐厅聚集人气而考虑”,陈经理如是说。
机器人服务街坊选不选
赞 机器人呆萌又新鲜
“机器人,机器人!”一落座,看到吾家火锅机器人服务餐厅内闪着红色大眼睛的机器人小吾端着菜品缓缓走来,三岁的梁仕鑫小朋友便兴奋地叫了起来。据妈妈黄女士介绍,她们一行5人就被这机器人服务员吸引而来。黄女士说:“在窗外就看到了机器人,很漂亮、很可爱,小孩子一下子就被吸引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