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前后,陕西商人抓住中央在陕西实行“茶马交易”的政策机遇,输茶于陇青,逐步垄断了西北边茶贸易。在运输的过程中,因为茶叶蓬松,不方便长途运输,精明的陕西商人就把茶叶制成砖块,运往西北地区销售。
在这个再加工的过程中,陕西商人总结出了一套特殊的制作工艺,就是让茶叶在伏天的高温中“发花”,这种花颜色金黄,当地人叫金花,其实是一种菌,学界叫“冠突散囊菌”。这种菌有化腻健胃、御寒提神的饮用功效。这就是泾阳人制作的茯茶,因为它在伏天制作,效用又类似中药茯苓,形状好似砖块,所以也叫“茯砖茶”。后来也被美誉为“福茶”、“福砖”,因其当时系官引制造,购销都受官府严控,亦称“官茶”。
伏茶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千百年前,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牧民,喂马的杀马、喂羊的吃羊,除了肉就是奶,造成脂肪过剩,高血脂、高胆固醇,许多人年轻轻的就不明不白地死去。西汉张骞开通西域后,班超带领商队出使西域。路遇暴雨,所载茶叶被淋湿。茶商怕误了日期,只吹干了茶叶表面的水分就继续前行了。
进入河西走廊,车队在烈日炎炎的戈壁滩上行走,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忽遇两个蒙古族牧民捂着肚子在地上滚来滚去,额头上汗珠如雨。围观者介绍,牧民们终年肉食,不消化,容易造成肚子鼓胀,每年不少牧民死于此症。随行的医生想到茶叶能促进消化,就将茶叶取来。打开篓子一看,茶叶上长出了密密麻麻的黄色斑点。救人要紧,班超抓了两把发霉的茶叶放到锅里熬了一阵,给患病的牧民每人灌了一大碗。
患者喝下后,肚子里胀鼓的硬块渐渐消失。两人向班超磕头致谢,问是什么灵丹妙药使他们起死回生。
“此乃茯茶。”班超答曰。
蒙古族部落首领得知后,重金买下了那批茶叶。茯茶能治病的消息从此传开。茯茶,黑茶中的一个品种。这就是美名天下的茯茶的由来。千百年来,茯茶的消食去腻功能誉满边关。边疆牧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茯茶中的“金花”,也就是冠突散囊霉使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多糖、生物碱等衍变成茯茶素等物质,对人体新陈代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因以前在伏天加工,被称为“伏茶”,又因其口感及药效似土茯苓,故称为“茯茶”。茯茶内产生的一种独特的金黄色颗粒,并不是“发霉” ,他俗称“金花”,即“冠突散囊菌”,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体。冠突散囊霉使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多糖、生物碱等衍变成茯茶素等物质,对人体新陈代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茯茶中的“金花”含量与茶叶品质呈正相关,并有“茶好金花开,花多茶质好”之说。
茯茶世家伏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