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的用途就是用来饮茶的,因此,对其要求就是拿着不烫手,饮用起来方便。茶杯的造型多种多样,使用起来的感觉也各不相同,因此挑选的时候要注意一些细节。
杯口,要求平整,检验方法是,将其倒扣在平板上,用两指按住茶杯的底部左右旋转,如果发出叩击声,就说明杯口不平,如果没有就是平整的。一般地,翻口杯和直口杯、收口杯相比更容易拿取,并且不易烫手。
杯身,盏形杯不需要抬头就能饮尽茶汤,直口杯抬头才能饮尽,而收口杯则一定要仰头才能饮尽,了解这些后,就可按照喜好选择。
大小,要和茶壶相匹配,小壶所配的小杯容水量大概在20-50毫升之间,过小或过大的都不合适,杯的深度不浅于2.5厘米,以方便持拿;大茶壶所配的大杯容量应在100一150毫升之间,可起到品饮和解渴的双重作用。
色泽,杯的外表应和壶的色泽相一致,内侧的颜色会影响到汤色,为了观看茶汤的真实色泽,可以选用白色的内壁。有的时候为增加视觉效果,也可以选择一些特殊的色泽,如青瓷可烘托绿茶茶汤“黄中带绿”的效果,牙白色瓷可以令橘红色的茶汤看起来更加娇柔,紫砂和黑釉等本色,则不利于观看汤色的色泽、明亮度,但一般饮用之时却可使茶汤看起来更加醇厚。
茶具除了注重器具的质地之外,还应注意外观的颜色,只有将茶具的功能、质地、色泽三者进行统一协调,才能选配出完美的茶具。目前人们大都使用陶器茶具和瓷器茶具,下面就来说一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一、使用原料不同。陶器茶具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茶具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二、烧制温度不同。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温度之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温度之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釉料不同。陶器茶具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茶具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四、坚硬度不同。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五、透明度不同。陶器茶具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茶具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茶壶是最主要的泡茶器具。它由四部分组成,即壶盖、壶身、壶底和圈足。壶盖包括孔、钮、座、盖等细部。壶身包括口、延(唇墙)、嘴、导流、腹、肩、把(柄或板)等细部。根据壶的把、盖、底、形等细微部分的差别,壶的基本形态种类接近200种。按把来划分,有侧提壶、提粱壶、飞天壶、握把壶、无把壶五种。侧提壶的壶把呈耳形,位置在壶嘴的对面。提梁壶的壶把处于盖的上方,呈彩虹状。飞天壶的壶把在壶身一侧的上方,呈彩带习舞之状。握把壶的壶把呈圆直形,和壶身呈直角状。无把壶,其壶把省略,倒茶时手持壶身头部。
按盖来划分,有压盖、嵌盖、截盖三种。压盖即盖平压在壶口的上面,壶口不外露。嵌盖即盖嵌到壶内,盖沿和壶口齐平。截盖即盖和壶身浑然一体,只能显现出裁缝。
接底来划分,有捺底、钉足、加底三种。撩底即将壶的底心撩作内凹状,不另外加足。钉足即在壶的底上加上三只外突的足。加底即在壶底四周加上 -圈足。
按有无滤胆来划分,有普通壶、滤壶两种。普通壶就是各种没有滤胆的茶壶。滤壶就是在壶口安置一只直桶形的滤胆或者滤网,让茶渣和茶汤分开。
按形状来划分,有筋纹形、几何形、仿生形、书画形四种。筋纹形,在壶的外壁上有凹形的纹线,如同植物中弧形叶脉状的筋纹,称作筋,而筋和筋之间的壁隆起,有圆泽感。几何形就是以几何图形为造型,比如正方形、圆柱形、长方形、椭圆形、菱形、球形、梯形等。仿生形,又叫做自然形,是仿照各种动植物造型的壶,有南瓜壶、松干壶、梅桩壶、花瓣形壶、桃子壶等。书画形,就是在制成的壶上,刻凿出文字诗句或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