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以实践圆成佛道的资具,即为法器。法器如果以用途来区分,一般大约可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法器等六种。
博山炉出现在西汉时期,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就是见证,其造型和工艺已达到高峰。除了博山香炉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炉。
陶瓷香炉古代陶质和瓷质焚香用具。亦称“香熏”。始于三国,当时造型多作敛口扁圆腹的罐形或盆形,多数装双耳,也有装丁字形提梁或无耳的,器腹镂几排小圆孔,底有圈足或三矮足。江苏宜兴周处墓出土的西晋香炉,圆球形炉体,上镂三层三角形孔,顶部塑一鸟钮,炉底及承盘下各装熊足三个,造型端巧玲珑。东晋熏炉趋向经济实用,管状口,圆球体炉身置于豆形承盘上,体积较小,式样大方。唐以后熏炉摒弃带承盘的造型,炉底改为三足或五足,也有作花瓣喇叭座的,式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