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人们喜欢锻炼身体。锻炼的形式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中华民族由各少数民族形成,中国的文化也由各民族的文化形成。自古中华民族就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因此,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不断丰富了中国文化。中华武术也存在各种门派,各种形势,丰富多彩,眼花缭乱。中国人不但以自己的文化为自豪,而且对自己的武术也非常自豪。就像中国的名字是世界的中心一样,中国人喜欢认为自己的文化和武术也是世界的中心。
国际跆拳道联盟总裁,跆拳道创始人崔泓熙将军认为在中国普及跆拳道意义重大,他很早就非常重视在中国普及跆拳道的事业。1986年6月,他随国际跆拳道代表团访问了中国。代表团成员共30人,其中跆拳道表演选手男17名,女7名。代表团在北京,西安,济南等地表演了跆拳道
山西育英会跆拳道俱乐部:
场地装备:
跆拳道的比赛场地是一个10米×10米的垫子,运动员在垫子上进行比赛。比赛时,两名对抗的运动员要穿跆
跆拳道比赛场地
拳道道服,系腰带,还要戴上头盔用以保护头部,并且穿上护甲、护腿等护具。护甲的颜色是红色或蓝色。护甲要穿在道服外面,头盔的颜色要与护甲的颜色相一致。其它保护装备还有穿在道服里面的护裆、护臂和护腿。尽管这些护具的重量都很轻,但在比赛过程中,由于全身包裹严密,运动员仍会大汗淋漓
跆拳道中的哲理:
跆拳道是把人类生存的本能意识,用肢体有力的动作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同时,它更要求人们把精神的欲求具体化,因此又是一项高尚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 跆拳道的所有动作,都是以自己的防卫本能作为基础,然后才逐渐地将其变为一种主观信念,从消极的防御动作发展到积极的进攻形态,最后,才能达到自动化的行为阶段。
在跆拳道中,练习者首先要战胜的不是以对手,而是自己。因为在人的性格中有大胆与怯弱之别,在性情上有勤奋与懒散之分,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在训练中都要克服给自身肉体带来的疼痛、疲劳,甚至伤病的痛苦,只有具备坚韧和坚忍的精神,才有可能不断克服自身的软弱,达到新的境界。 而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跆拳道的战术中的进攻与防守,力量施于的沉重与轻巧,形式变化的主动与被动等等诸方面,无不包含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在处理这些瞬息万变的竞争矛盾中,经验固然重要,而理智思维和敏捷的反应更能化被动为主动。这也是跆拳道中注重的使自己的心态达到无瑕地的哲理,即心里需有我而忘我而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