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件定位中的几种情况
⑴完全定位
工件的六个自由度全部被限制的定位,称为完全定位。当工件在x、y、z三个坐标方向上均有尺寸要求或位置精度要求时,一般采用这种定位方式。
⑵不完全定位
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并不需要限制工件的全部自由度,这样的定位,称为不完全定位。
工件采用部分定位时,必须限制按加工要求需要限制的自由度;对于不影响加工要求的自由度,则可以不予限制。这样,可以简化夹具的结构。
⑶欠定位
定位元件所能限制的自由度数,少于按加工工艺要求所需限制的自由度数的定位情况。这种情况下,工件不能正确定位,称为欠定位。显然,欠定位不能保证加工要求,往往会产生废品,因此是不允许的。
⑷过定位
夹具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位元件,重复限制工件的同一个或几个自由度的现象,称为过定位。
造成重复定位的原因是:夹具上的定位元件,同时重复限制了工件的一个或几个自由度,造成的后果是使定位重复而不确定或稳定,破坏预定的正确位置,使工件或定位元件产生变形,从而降低加工精度,甚至使工件无法装夹以致不能加工。
可通过改变定位元件的结构,使定位元件重复限制自由度的部分不起定位作用的方法消除过定位。
实际生产应用中,应尽量避免重复定位,但过定位并不是必须完全避免的,在工件的定位基准、夹具上的定位元件精度很高的情况下,可以允许重复定位,这时它对提高工件的刚性和稳定性有一定的好处。
焊接缺陷分析及处理:机器人焊接采用的是富氩混合气体保护焊,焊接过程中出现的焊接缺陷一般有焊偏、咬边、气孔等几种,具体分析如下:
1、出现焊偏可能为焊接的位置不正确或焊枪寻找时出现问题。这时,要考虑TCP(焊枪中心点位置)是否准确,并加以调整。如果频繁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检查一下机器人各轴的零位置,重新校零予以修正。
2、出现咬边可能为焊接参数选择不当、焊枪角度或焊枪位置不对,可适当调整功率的大小来改变焊接参数,调整焊枪的姿态以及焊枪与工件的相对位置。
3、出现气孔可能为气体保护差、工件的底漆太厚或者保护气不够干燥,进行相应的调整就可以处理。
4、飞溅过多可能为焊接参数选择不当、气体组分原因或焊丝外伸长度太长,可适当调整功率的大小来改变焊接参数,调节气体配比仪来调整混合气体比例,调整焊枪与工件的相对位置。
5、焊缝结尾处冷却后形成一弧坑,编程时在工作步中添加埋弧坑功能,可以将其填满。
我们称这种机器人为自控机器人,以便使它同前面谈到的机器人区分开来。它是控制论产生的结果,控制论主张这样的事实:生命和非生命有目的的行为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正像一个智能机器人制造者所说的,机器人是一种系统的功能描述,这种系统过去只能从生命细胞生长的结果中得到,现在它们已经成了我们自己能够制造的东西了。
智能机器人能够理解人类语言,用人类语言同操作者对话,在它自身的“意识”中单独形成了一种使它得以“生存”的外界环境——实际情况的详尽模式。它能分析出现的情况,能调整自己的动作以达到操作者所提出的全部要求,能拟定所希望的动作,并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和环境迅速变化的条件下完成这些动作。当然,要它和我们人类思维一模一样,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不过,仍然有人试图建立计算机能够理解的某种“微观世界”。比如维诺格勒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制作的机器人。这个机器试图完全学会玩积木:积木的排列、移动和几何图案结构,达到一个小孩子的程度。这个机器人能独自行走和拿起一定的物品,能“看到”东西并分析看到的东西,能服从指令并用人类语言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理解”能力。为此,有人曾经在一次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上说过,不到十年,我们把电子计算机的智力提高了10倍;如维诺格勒所指出的,计算机具有明显的人工智能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