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冬季穿绵袍,加绵十两。袄子是冬衣,比袍略短,加绵八两。绵袴,也称复袴,加绵六两。这是冬装。唐人所说的'绵衣''绵袍'都指丝绵。白居易《新制布裘》诗:'桂布白似雪,吴绵软如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得瑟他新做的绵袍,外面用的是洁白的桂布,里面絮吴地产的丝绵,非常暖和,即使是严冬腊月,也温暖如春。
'丝绵被'又称'蚕丝被',是指含有50%以上桑蚕丝(柞蚕丝)用作填料的被褥类床上用品。按照填充料含桑蚕丝和(或)柞蚕丝成分比类型的不同,分为'纯蚕丝被'和'混合蚕丝被'两类,其中百分百蚕丝的称作'纯蚕丝被'。而填充蚕丝含量低于此标准,但高于50%的叫做'混合蚕丝被'。
按照制作加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手工'(手拉绵、手剥绵)和'机制'两种。按照原料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桑蚕丝'和'柞蚕丝'。
丝绵制作是汉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余杭丝绵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到了唐代,浙江丝绵被列为贡赋;从宋代起,浙江上调的丝绵占全国上调的三分之二以上。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余杭狮子池'以其水缫丝(含制绵)最白,且质重云。' 2007年,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位于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塘北村。 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还有余杭区余杭镇、运河镇。 2009年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