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东亚飞蝗的生活习性不同,被分为散居型和群居型两大类。分布范围横跨我国南北,其世代可年为2-4代。均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孵化出来的若虫,称为蝗埔,经4次脱皮后变为成虫。若虫和成虫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及甘薯、麻类等,为我国主要农业害虫。把夏、秋季捕捉的蝗虫烫死后晒干入药,有止咳平喘、定惊止搐、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等疾病。东亚飞蝗 学名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也是一般蝗虫养殖中的主要食用蝗虫养殖品种。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中国我国大致分布在北纬42以南的冲积平原地带,北起河北,山东陕西以南,西至四川、甘肃南部以南均有发生,在国外见于印度、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东亚飞蝗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一年为两代,第一代称为夏蝗,第二代为秋蝗。飞蝗有六条腿;驱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两对翅,前翅为角质,后翅为膜质。体黄褐色,雄虫在交尾期呈现鲜黄色。雌蝗体长39.5~51.2毫米,雄蝗体长33.0~41.5毫米。成虫善跳,善飞。
形态特征:
成虫雌体长39~51毫米,雄体较小,密度小时为散居型,黄褐或绿色;高密度时为群居型,赤褐或黑褐色,前胸背板马鞍形,中间隆线明显,前翅较长,褐色有许多暗色斑,后翅无色透明。卵粒淡黄色,圆柱形一端稍尖,卵粒微斜排成4行,成褐色卵块。若虫又叫蝗蝻,体型似成虫,共5龄,黑褐色。
雌体卵囊圆柱形,长53~67毫米,每块有卵40~80余粒,卵粒长筒形,长4.5~6.5毫米,黄色。第五龄蝗蝻体长26~40毫米,触角22~23节,翅节长达第四五腹节,群居型体长红褐色,散居型体色较浅,在绿色植物多的地方为绿色。
东亚飞蝗的生活习性:
飞蝗密度小时为散居型,密度大了以后,个体间相互接触,可逐渐聚集成群居型。群居型飞蝗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迁飞多发生在羽化后5—10天、性器管成熟之前。迁飞时可在空中持续1—3天。至于散居型飞蝗,当每平方米有虫多于10只时,有时也会出现迁飞现象。群居型飞蝗体内含脂肪量多、水分少,活动力强,但卵巢管数少,产卵量低。而散居型则相反。飞蝗喜欢栖息在地势低洼、易涝易旱或水位不稳定的海滩或湖滩及大面积荒滩或耕作粗放的夹荒地上、生有低矮芦苇、茅草或盐篙、莎草等嗜食的植物。
东亚飞蝗的天敌有寄生蜂、寄生蝇、鸟类、蛙类等。
食物:
主要为害玉米、小麦、高粱、水稻、谷子等作物,以成、若虫咬食植物叶、茎将植物食成光秆。
东亚飞蝗饥饿时也取食大豆等阔叶作物,养殖的东亚飞蝗可以种植墨西哥玉米草进行饲喂。
繁殖:
北京、渤海湾、黄河下游、长江流域年生2代,少数年份发生3代;广西、广东、台湾年生3代,海南可发生4代。东亚飞蝗无滞育现象,全国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山东、安徽、江苏等二代区,越冬卵于4月底一5月上中旬孵化为夏蝗,经35—40天羽化,羽化后经10天交尾7天后产卵,卵期15—20天,7月上中旬进入产卵盛期,孵出若虫称为秋蛹,又经25—30天羽化为秋蝗。生活l5—20天又开始交尾产卵,9月份进入产卵盛期后开始越冬。个别高温干旱的年份,于8月下一9月下旬又孵出3代蝗蛹,多在冬季冻死,仅有个别能羽化为成虫产卵越冬。成虫产卵时对地形、土壤 性状、土面坚实度、植被等有明显的选择性。每只雌蝗一般产4、5个卵块,每卵块均含卵约65粒,飞蝗成虫几乎全天取食。
东亚飞蝗的营养价值:
蝗虫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活性物质。如:三磷酸腺甘、辅酶、昆虫激素等。并含有维生素A、B、C及磷、钙、铁、锌、锰等成份。其氨基酸含量相当丰富,比鱼类高出1.8—28.2%,比肉类、大豆都高。尤其含丰富的甲壳素,甲壳素被誉为继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之后人体生命的第六要素。是人类理想的高营养保健食品。
东亚飞蝗的药用价值
东亚飞蝗能治疗多种疾病,把夏、秋季捕捉的蝗虫烫死后晒干入药,有止咳平喘、定惊止搐、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等疾病。如:治疗破伤风,小儿惊风,百日咳,支气管炎,哮喘,气急,息内风,止痉挛的等。并且还有降压.减肥.降低胆固醇,滋补强壮,养胃健脾的功效。久食可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可谓一食多得。
注:蝗虫,蚱蜢,蚂蚱,草蜢在咱们国家来说可以说都是指一种动物,因为都是中文俗名,只有拉丁学名才能确定某一个种,它们都是指直翅目锥尾亚目昆虫,是是一大类昆虫,只不过在各地叫法有所不同,所包括的种类也不尽相同,人们常说的蚂蚱只是蝗虫的幼虫,并不是单独的物种。但飞蝗与它们稍有不同,它可以指整个飞蝗科的昆虫,不过一般特指东亚飞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