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热油为什么着火
导热油着火是有原因的,一般情况下,在不超过闪点温度时着火可能性为零,但也不排除炉子泄漏造成的个例。 通常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导热油着火是由于闪点过低造成的,其实闪点低的导热油多得是,为什么就单单是你的着火,这就要仔细的分析分析着火的原因了,你是否按照标准的配置来设置?如果你的系统温度超高、甚至超过油品的极限使用温度,即使再好的导热油也会因为油品的适应能力而造成碳化严重、严重变质,一旦堵塞管路,烧化炉管也就成为可能,因此,导热油的稳定性也会成为着火的前提。
其次,要看系统配置情况,标准的系统配置是防止导热油着火的前提,但并不是所有的配置就一定不出问题,高位槽设置前一定要考虑温度和系统大小的关系,否则温度超过闪点一旦溢出就会着火,因此,封闭的系统也是避免着火的前提。 再次,要看导热油膨胀箱的高度设置,把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结合开来。如果高位槽的高度与系统顶点一致,高位槽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因而,某种程度上高位槽也起着抑制着火的作用。四、设备出厂前的检测 很多不懂油品的外行,出厂前试压都是用水检测,麻烦不说还特别危险,一旦用水试压,溢出的可能性就有了,当温度升高甚至超过闪点的时候,油中的水急剧膨胀将油带出系统从而引发着火,遇到这种情况好的办法就是馏水,但系统一大,脱水也不是特别好操作。五、明火加热的设备 导热油行业发展到今天,依然存在明火加热的情况,当油蒸汽遇到火焰就会出现闪爆,因此明火加热是最危险的加热方式。
导热油检测要素有七点,因导热油(又名热传导液)有一系列的物理性质.如粘度、蒸汽压、沸程、初馏点、闪点、燃点、流点等。运行中定期检验的目的是了解油品内在质量的变化,并由此发现系统设计、操作管理及导热油自身的质量问题,及时纠正以延长使用寿命。从以下检验项目可说明运行中热导热油的变质情况:
1、馏程
馏程的变化表明热传导液分子质量的变化,国外采用气相色谱法,经与新油的馏程进行比较,以高沸物和低沸物含量表明热传导液发生裂解和聚合的程度。
2、粘度
粘度的变化表明热传导液分子质量和结构的变化。裂解使粘度下降,而聚合和氧化使粘度上升。这些变化对高温范围的粘度影响很小,但对低温粘度影响较大,因此对寒冷地区和伴有冷却的操作工艺来说,低温粘度增长应引起重视。
3、酸值
酸值的变化表明热传导液的老化程度。酸值上升通常是油品发生氧化所致,主要发生在膨胀槽不采用氮封的系统中。但当老化到一定程度时,可溶性有机酸可能进一步聚合生成高分子氧化产物,这时酸值又可能下降。因此,要注意从酸值的变化趋势判断油品的老化程度。
4、残炭
残炭是运行中的热传导液经蒸发和裂解后留下的残炭量。在运行中残炭量往往随时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可说明高分子炭状沉积物形成的倾向和老化的程度。
国外常测定戊烷不溶物,包括油不溶物和因裂解、聚合而产生的树脂状物。因该方法未经蒸发和热解,可准确说明油品中不溶物的含量。
5、闪点
闪点是主要的安全性指标,说明高挥发性产物和可燃性气体形成的可能性。闪点下降过多可能成为事故的隐患。
一般通过以上检验项目对热传导液的变质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导热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烷基苯型(苯环型)导热油
这一类导热油为苯环附有链烷烃支链类型的化合物,属于短支链烷烃基(包括甲基、乙基、异丙基)与苯环结合的产物。其沸点在170~180℃,凝点在-80℃以下,故可做防冻液使用,此类产品的特点是在适用范围内不易出现沉淀,异丙基附链的化合物尤佳。
2)烷基萘型导热油这一类型导热油的结构为苯环上连接烷烃支链的化合物。它所附加的侧链一般有甲基、二甲基、异丙基等,其附加侧链的种类及数量决定化合物的性质。侧链单于甲基相连的烷基萘,应用于240~280℃范围的气相加热系统。
3)烷基联苯型导热油这一类型的导热油为联苯基环上连接烷基支链一类的化合物。它是由短链的烷基(乙基、异丙基)与联苯环相结合构成,烷基的种类和数量决定其性质。烷烃基数量越多,其热稳定性越差。在此类产品中,由异丙基的间位体、对位体(同分异构体)与联苯合成的导热油品质较好,其沸点>330℃,热稳定性亦好,是在300~340℃范围内使用的理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