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银本位在明朝中后期确立,其中税收由实物向货币形式转变,并最终以白银表现,该锭即是税制白银化的很好例证,也是研究明代国家税收制度的重要文物。由于明政府对银两使用采用的是先抑后扬政策,使得银锭的种类、式样复杂多变。明初政府严禁金银流通,但民间用银屡禁不止,此时银锭的铸造转入地下,以民间铸造为主,形制多样且不规范;正统元年以后,银锭铸造合理化,但政府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各地官民铸造的银锭五花八门,无规范可言,这才有了嘉靖、万历年间朝廷对银锭的要求。嘉靖八年(1529)户部尚书李瓒提出:“各处解到库银率多细碎,易起盗端,乞行各府州县,今后务将成锭起解,并记年月及官吏、银匠姓名”,得到世宗的批准,然而此举仅仅对官铸银锭起作用,一般州县、民间依然是各行其是,从发现的明代银锭来看,重量有五十两、二十两、十两和五两等几种,官锭多刻有详细的铭文,内容多为地点、时间、用途、银匠、监铸官员及押运官员名等,目前存世的明代银锭多为民间铸造小锭,形制和铭文亦多不规范,官锭存世屈指可数。
从近年来明清银锭拍卖行情看,该板块已加快了启动步伐,尤其是为数不多的官铸银锭精品更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以2007年中国嘉德公司秋季拍卖会“古钱、金银锭专场”为例,这次上拍成交的金银锭共299件,成交额665.6万元。其中银锭上拍共成交243件,成交额为489.6万元。成交价最高的是该专场的压轴拍品——一件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锭,铭文详细,制作规范,保存完好,品相极佳。该银锭是专为国库铸造的银两,极为珍贵。明代银作局花银五十两国内发现很少,有记载的仅有考古发掘袁炜墓出土的一件,因而受到了买家热烈的追捧,最终以156.8万元成交;明代“内承运库花银二十五两”银锭通长142毫米,重935克,也以56万元成交价位居第二;一件清代山东“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青城县匠王”五十两银锭,重1873克,以29.12万元成交;一件金代“明昌三年盐税”五十两银锭,通长143毫米,重1999克,因这种早期关税银锭存世极少,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从而以28万元的高价成交。
中国的银本位在明朝中后期确立,其中税收由实物向货币形式转变,并最终以白银表现,该锭即是税制白银化的很好例证,也是研究明代国家税收制度的重要文物。由于明政府对银两使用采用的是先抑后扬政策,使得银锭的种类、式样复杂多变。明初政府严禁金银流通,但民间用银屡禁不止,此时银锭的铸造转入地下,以民间铸造为主,形制多样且不规范;正统元年以后,银锭铸造合理化,但政府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各地官民铸造的银锭五花八门,无规范可言,这才有了嘉靖、万历年间朝廷对银锭的要求。嘉靖八年(1529)户部尚书李瓒提出:“各处解到库银率多细碎,易起盗端,乞行各府州县,今后务将成锭起解,并记年月及官吏、银匠姓名”,得到世宗的批准,然而此举仅仅对官铸银锭起作用,一般州县、民间依然是各行其是,从发现的明代银锭来看,重量有五十两、二十两、十两和五两等几种,官锭多刻有详细的铭文,内容多为地点、时间、用途、银匠、监铸官员及押运官员名等,目前存世的明代银锭多为民间铸造小锭,形制和铭文亦多不规范,官锭存世屈指可数。此锭为明代官锭的典型形制,铭文刻画清晰,表述完整。都水司属工部管辖,掌管河渠航道,道路桥梁等事务;武冈州即今湖南武冈县;知州为官员名称。此锭为明代税锭的重要实物,并对明代税制的研究具有极高史料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