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赏灯百姓的安全,当地官员在安保方面也是下足了工夫。每年的灯会期间,坊间的富贵热烈地带,都点有巨烛或松柴作为路灯,有兵卒站在一旁维持秩序。路灯周围还会押着几个罪犯示众,身上写明此人违法的原因。如偷抢妇人头上的钗环首饰,或许举止不端,趁着人多,在妇人身边挨挨搪搪地耍流氓。本来这些人之前就已违法被关押于狱中,将之拿出来顶缸示众,意图是戒备作奸犯科者,尽可能地将罪案摧残在萌芽状况。
花灯起源于汉代,但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我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通宵达旦,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
唐朝治世因社会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大放异彩,盛极一时,活动规模相当浩大,观灯人潮万头攒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玄宗时亦延续西汉弛禁制度,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后三夜取消宵禁,扩大实施“放夜”,方便人民赏灯,唐以後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帜。
彩灯制作方法
彩灯将竹子放在蒸气室内加热半小时,然后取出,置阴凉处晾干,但不得过分干燥,也不能放在强光下曝晒,用竹刨刨去牛面粗糙的表皮,裁取竹条所需的长度;这种得依灯笼大小而定。编织方法以交叉方式完成灯架,灯架中间,扎数圈竹圈于灯壁上亦可,糊(裱)灯笼,先裱糊棉纱布,再黏贴二层做灯笼用的单光纸。(如没有单光纸,细棉纸亦可。)裱糊棉纱布得先将稀释的浆糊,均匀的平刷在骨架表面,再将剪好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再用刷子沾浆糊刷平,这里需要注意,刷平浆糊的刷子必须是干净的刷子方可,否则,灯面将是一片脏乱。同时,裱糊的纸也必须糊的没有接缝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将灯笼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彩绘。彩绘以个人所需图案彩绘,如人物、八仙、花鸟、仕女等,彩绘后,依情况来决定是否书写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