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国文物工作者对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进入深入研究后的成果,首度向世人展现了汉代提花织机的结构和提花编织技术,填补了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它们属于汉景帝至汉武帝时期,即公元前157年至公元前88年。其中,2号墓出土了4台木质提花织机模型,整经、络丝、摇纬等相关纺织工具模型,以及15个从事编织生产的彩绘木俑。老官山汉墓后来跻身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提花织机工作将引入梭口的纬纱推向织口的机构。主要有两种型式﹕一种是用曲柄﹑连杆传动筘座上的筘﹐作前后运动进行打纬﹐称为连杆打纬机构﹔另一种是由共轭凸轮传动筘座上的筘作前后运动进行打纬﹐称为共轭凸轮打纬机构。凸轮可以按需要设计以控制筘座在后方的静止时间﹐适用于阔幅织机的引纬和打纬。使织物构成规定纬密后﹐引离工作区并卷到布辊上的机构。通常用齿轮传动包有摩擦材料层的圆辊卷取织物。卷取机构通过调换变换齿轮的方法可改变织物的纬纱密度。
提花织机花楼机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高成就的代表。它用线制花本代替竹制花本,贮存提花程序,织花纹开口不用综片,而是每组经线用线综牵吊,每梭所需提起的经线上的线综再另用衢线牵引经丝开口。织造时,由两人配合操作,一人坐在花楼之上(古时称挽花工),口唱手拉,按提花纹样逐一提综开口,另一人(古时称织花工)脚踏地综,投梭打纬。这样,花纹的纬线循环可以大大增加,花样也可扩至很大,且更为丰富多彩。唐代前以多综多蹑机居多,唐以后则束综提花机大为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