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光色互变作用。一些有机或无机物在一定波长光照射下,显出色变化,在暗处可恢复原态的现象。有机化合物光致变色原因大致有自由基、互变异构、顺反异构、氧化还原及光色聚合等;无机化合物光致变色原因一般是晶格中电子传递反应引起。多数光致变色材料对紫外光敏感。光致变色作用具有可逆性,在室温下退色反应时间为几微秒至几个月,加热可大大缩短退色时间;有些材料吸收光量子已变色后可在另一种能量光作用下恢复到原态(光敏退色
光敏变色材料是指具有光致变色性能的材料。光致变色性,即某些物质在紫外光或可见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变色,而当光线消失之后又会可逆地变到原来颜色的现象,也称“光变色性”或“光敏变色性”。光变色性质可分为可逆性和不可逆性两类[1-2]。自从1900年Marckwald报道有机化合物苯并叉(Benzo-1 -Naphthrlidine)和四氯代-2 萘酮的光致变色性以来,光致变色材料逐渐受到重视[3-4]
塑料产品:适用于各类塑料材质的射出、押出成形,产品有高色浓度的感光PE色母粒和感光PMMA色母粒、感光PS色母粒。
影响感光变色效果因素:
UVA紫外光:不能长期暴晒于紫外线下。
热量:45oC以上容易发生休克,失去变色能力。
跟产品的极性有很大的关系。#12、#19在非极性环境下表现比较好,#14、#16在极性环境下表现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