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的社会影响
因为圣诞节的焦点在于与朋友和家庭一起(在香港更将焦点集中在与情侣一起,成为一年内另一个情人节),所以没有家庭或情侣的人,以及最近遭受损失的人在圣诞节期间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因此圣诞期间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增加。
人们发现圣诞期间自杀和谋杀率会出现一个小峰值,可能是因为假日少不了酒精助兴的缘故。但无论如何,自杀率最.高的月份还是5月和6月;圣诞期间因为酒后开车相关的灾难因而也有所增加。
在基督教国家里,非基督教徒会在圣诞节感觉到没有意思,因为商店都关门了,朋友们也都去度假了,他们的唯1娱乐只是“电影和中国餐馆”了,电影院还会为了在假日赚钱保持开放。中国人开的店铺不会在这个热闹的日子里关门。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我们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教会开始并无圣诞节,约在耶稣升天后百余年内才有。据说:第1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1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
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其实哪一天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应该知道它是为纪念救主耶稣降生。
各国习俗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的国家之一。12月底,正当西欧各国在寒风呼啸中欢度圣诞节时,澳大利亚正是热不可耐的仲夏时节。因此在澳大利亚过圣诞节,到处可以看见光着上身汗水涔涔的小伙子和穿超短裙的姑娘,与商店橱窗里精心布置的冬日雪景、挂满雪花的圣诞树和穿红棉袄的圣诞老人,构成澳大利亚特有的节日图景。这种酷暑和严冬景象的强烈对比,恐怕在西方国家是独一.无二的。
父母给子女最.好的圣诞礼物,莫过于一副小水划。圣诞节弄潮是澳大利亚的一大特征。节日晚上,带着饮料到森林里举行“巴别居”野餐。人们用石头垒的露天灶中用枯树枝生火、上面架一块铁板,把香肠、牛肉、鲜鱼等放上去煎。吃饱喝足后,就跳起“迪斯科”或“袋鼠舞”,一直闹到深夜才结束。喝醉了的,便往草地上一躺,在如雷的鼾声中迎接圣诞老人的莅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