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分享经济与传统分享经济之间有什么区别?
目前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分享经济,是互联网技术加生态文明催化下的新经济业态。互联网时代的分享经济与传统分享经济,虽然其目标都是实现社会资源和福利共同分享,但它们之间有很大差别。
一是催发分享经济的动力不同。传统分享经济兴起的动力是社会财富在企业内部与社会制度框架下存在的不公平,而现代分享经济兴起的动力是互联网技术和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危机压力,它为社会分享自己闲置或暂时不用的物品提供了交换分享的可能。
二是分享内容不同。传统的分享经济的分享对象是企业利润和社会财富,而现代的分享经济分享的是个人和家庭闲置的剩余物品。
三是运行模式不同。传统分享经济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的,制度是维系分享经济的关键所在;而现代兴起的分享经济是一场民间自发形成的新经济业态革命,是一种全新的市场交换经济。
四是最终形成结果不同。传统的分享经济追求的是一种能够实现公平分享财富的理想制度;而现代分享经济则衍生出分享的消费方式和商业模式,是一种使物尽其用,更加节约能耗、节约社会资源的新经济形态。现代分享经济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就是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正在兴起的分享经济,定义为互联网+生态文明的新业态经济。
分享经济不同模式背后有什么由来?
作为对传统经济业态形成巨大冲击力的分享经济,是一种全新的业态,但就分享经济这个范畴而言,最早研究分享经济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茨曼撰写的《分享经济》一书。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的状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马丁·威茨曼于1984年出版了《分享经济》一书,认为产生“滞胀”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中现存工资结构的不合理,提出了采用分享制度代替工资制度的主张。威茨曼所说的分享制度,指的是在资本家和工人就工资问题所进行的谈判中,确定的不是具体工资的数额,而是分享比率,也就是在企业未来的收益中,多少份额归资本家所有,多少归工人所有。20世纪80年代末,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米德发展了分享经济学,他提出了通过职工持股的途径使工人参与到企业收入分享中。
根源于解决现实经济中工资与资本对立矛盾的分享经济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实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分享经济模式。一种是欧美的通过股权制度形成让工人参与企业收入分配的分享经济模式。即使在当今的美国也有约15%的公司采用“利润分享”的雇员报酬计划。另一种是日本式的通过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途径,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分享经济模式。在特定文化与历史背景下,二战后迅猛发展的日本经济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分享经济。日本与欧美股权模式不同,除了能分享公司的利润,得到较高的薪酬和福利外,公司员工还能极大地参与公司的治理,并能参与公司长期发展,这就形成了以企业为家、为企业奉献一生的企业文化。
中国亿佳乐全力打造适合当下经济发展趋势的SE(分享经济)+O2O新零售商业模式,致力于成为中国新零售运营平台标杆。,为亿万家庭带来欢乐;公司秉承服务社会、服务合作伙伴、服务供应商、服务联盟商家的经营理念,为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实惠,为合作企业带来新的利益增长。
公司经过长期的市场调研与实践,充分分析和挖掘用户深度需求,整合上游优质供应商和下游具有品牌影响力的联盟商家,目前已拥有产品数十万种,线下实体店计划开设三千家区域合作商百万家,实现线下实体店和线上购物平台的互通互融,以返券的方式定向引流,最终达到培养顾客消费习惯的效果和实现多方共赢的目的。
目标 打造中国新零售运营平台标杆 使命 致力为亿万家庭带来欢乐理念
服务社会\服务合作伙伴\服务供应商\服务联盟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