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肠胃健康的人来说,只要注意饮食均衡,就能保证身体获得充足的营养。然而,肠胃不好的人要想补足营养,则要多花点心思。
粗粮打成粉糊。如今,粗粮已成为很多人健康饮食中的一部分,但不少人认为其难以消化,不适合肠胃不好的人吃。事实上,只要选好品种和烹调方法,肠胃不好的人也可以愉快地吃粗粮。小米、大黄米和糙米,煮粥吃容易消化,完全不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芸豆、红豆、鹰嘴豆等粗粮质地紧密,可以直接打成粉糊喝。烹调前如果把粗粮充分浸泡8小时以上,更有利于消化吸收。容易胃胀气的人,要少吃或不吃黄豆、黑豆、绿豆等食材,它们比较难消化,而且容易产气。
少吃肥肉。肠胃不好的人饮食应该清淡点,但并非不吃肉,将肉炖烂或者切成肉糜烹调都有利于肠胃吸收。需要提醒的是,脂肪含量高的肥肉会刺激消化道收缩,也可能加速肠胃蠕动,导致腹泻加重。因此,肠胃不好的人一定要少吃肥牛、肥羊、五花肉等脂肪含量较高的肉;炸鸡腿、炸丸子等油炸过的肉类也不利于肠道健康。烹调肉类选择蒸、煮、烩、焖等烹调方法,不宜用油煎、炸等。
所谓糙米,就是将带壳的稻米在碾磨过程中去除粗糠外壳而保留胚芽和内皮的“浅黄米”。糙米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含量都比精白米多。
米糠层的粗纤维分子有助于胃肠蠕动,对胃病、等消化道疾病有效。糙米较之精白米更有营养,能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几率。糙米适合一般人群食用,但由于糙米口感较粗,质地紧密,煮起来也比较费时,谷万里建议煮前可以将它淘洗后用冷水浸泡过夜,然后连浸泡水一起投入压力锅,煮半小时以上。
一万多年前全球气候变暖,人类为应对生存压力而发明了农业。黍和粟的野生祖先因其极强的抗逆性以及短生育期的特性,成为中华民族栽培作物,种植粟、黍标志着中国北方原始农业的开端。以五谷(稷、麦、稻、黍、菽)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生产及其方式,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发展作出了基础性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指出,从种质资源角度讲,中国起源的作物像谷子、稻、大豆基本上都带有“皮”(颖壳),而国外起源的作物如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多没有“皮”。带有“皮”的作物耐贮存,因此可以应对灾荒,这可能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五千年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国外许多早期文明如玛雅文明等则由于灾荒、饥荒而毁灭。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谷文化是民族生命的延续,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的一个强大的遗传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