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要接受命运的安排,归于尘土。后人可以为逝者做的事情其实不多,为老人选择一个好的墓地就是其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么如何才可以选一个好的墓地呢?下面武汉白事一条龙的小编就跟大家介绍一下,选墓地的原则。
原则一: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好的墓地环境,最·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地方,然后左右还要有山像护卫一样的守护着逝者。
原则二:然后就要选择阳光照射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最·好是拥有和谐的阳光照耀,这是具备好的风水条件之一,另外如果墓地的上方有高压电线通过,最·好也不要选,因为墓地会受到高压线磁场的干扰,选择此处的墓地,就会出现主家运衰退,或者是后继无人。
原则三:别人用过的墓地不要选择,因为这样会有占别人阴地的嫌疑,搞不好,家里人还会出现灵异上身的现象。而且如果墓地是靠近墙根的地方也不要选择,这样比较会有争议,后人的矛盾也会比较多。
原则四:选择墓地的时候,最后是选择有黄土花草的地方,不能是全部石板的地方,因为这样会对主家有影响。
火葬代表了殡葬的方向。这是因为:
1.火葬毕竟便宜。
没钱的只有走火葬路。另外,火葬为什么在江南发展?江南地少人多,土葬要占据很多土地。人们不忍看到土地资源遭到破坏,所以火葬逐渐推广开来。但是在整个封建时代直到今天,土葬还是一个重要葬式,火葬还没有全面推开。所以我觉得殡葬制度的发展要考虑到民俗,考虑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承受力,但是一定要推广火葬,改变观念,适应潮流。说到底它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死亡这个人生终结问题上的反映。
2.中国的殡葬制度是和等级制度分不开的
这个影响非常深远,它和中国的宗法制度的产生、发展、延续直到消亡联接在一起。古代等级的差别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反映在官阶上,坟墓上,帝王的陵寝制度上。杨宽先生写了一本书叫《中国陵寝制度史》,是比较全面反映陵寝制度的。封建帝王的陵寝制度非常严格,它的影响自古以来就非常大,一直影响到今天。秦始皇的陵墓,《史记》上记载得很详细,后来历代帝王的丧礼和陵墓史书上也都有记载,甚至周围的围墙有多高,有几道门,有多少人守陵都记得清清楚楚。我们现在去秦始皇陵、汉武帝陵都是爬上去的,在社会谁要敢动皇陵的一寸土是要满门抄斩的。电影《火烧圆明园》里有咸丰皇帝在热河死后出殡的场面,其实,电影里表现的还不及真实的十分之一。孙中山在北京去世后,在碧云寺办丧礼,灵柩放了几年,后来又运回南京,葬在中山陵。这已是民国了,民主制度了,但他那个出丧制度也不亚于封建帝王。在中国的社会制度下,这种等级制一定要反映在丧葬制度上,反映“国父”和平民的差别,反映“国父”和平民百姓的地位悬殊。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还不能不承受着古代丧葬制度传承的负面影响,有意识的或者是无意识的,党员干部也会受到影响,老百姓就更受影响了。还有一个贫富的差别,这也一定会在丧葬制度中反映出来。南方有个县长,给自己的父亲造了20多米高的大墓,现在造大墓的人很多,一是为了显富,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官阶。这些都是比较深层次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将会随着社会慢慢进步而发展。但我相信,火葬一定会普及,厚葬必然走向薄葬,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
“灵魂不灭”是中国原始时代就有的思想,譬如在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瓮棺葬中,葬小孩子尸体的陶灌上面要开个小孔,这个孔是要让灵魂升天的。但是儒家的孔子对于灵魂问题倒不完全是这样看待的。孔子之所以在儒家思想里特别强调丧礼,首先强调是人,人的感情,人的关系,而不是灵魂。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有一句话:“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小孩出生三年,一直是在父母怀抱中过来的,因此父母对子女有最真挚的爱,最后,父母死了,子女就要对这个爱加以回报,就表现在为父母守三年的丧。实际在儒家思想并不太强调灵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你相信它在,它就在,不相信则不在,祭祀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真实性情的流露。孔子的“礼”的思想再发展到“仁”的思想,“仁”就是人彼此间感情关系,所以后来在中国丧葬中,三年之丧变成天下之通丧,它是因家族血缘关系,父母对子女的爱,而到父母死的时候的一种回报,并不是对灵魂观念的信仰。当然世界上所有的先民都相信灵魂不灭,但儒家并不太看重这个灵魂,孔子所重视的是在《论语?尧日》中说第·一个是民,第二个是食,第三是丧,第四是祭。“民、食、丧、祭”是要重视的四个方面,人除了吃饭、生存以外,所重视的就是丧葬和祭祀。对这个问题,我们殡葬工作者不应以民间认为有灵魂的也就这么认为,我不以为如此。孔子讲得很清楚,强调的是感情,是生,所以他讲了非常重要的八个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就是要正确慎重地对待一个人的死亡,这讲的是丧礼;“追远”就是怀念已经逝去的人,他的事业、思想和道德,这是祭。为什么要重“慎终”和“追远”呢?目的是使老百姓的道德归于淳厚。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我觉得这个思想是合乎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合乎人道主义,合乎人本主义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殡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