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母粒的生产工艺流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双转子连续混炼机的生产工艺
这种工艺生产流程是,先将碳黑、树脂以及其他添加剂按照配方称量好,然后将各组分加入到高速混合器中在常温下混合10min,将其加入到双转子连续混炼中混炼,混炼段温度为160°度,混炼好物体连续的由卸料门排出到下游的单螺杆,通过模头挤出为条状。然后牵条,水槽冷却,切为颗粒,即为色母粒。这种工艺流程物料经过的剪切混合作用力大,混炼生产出的色母粒分散效果比较好,但是由于生产中适用的生产设备多,流程比较大,能耗大,成本较高。
(2)密炼加工工艺流程
这种工艺流程是先将载体树脂、添加剂和碳黑直接加入密炼机密炼,密炼好的物料经过螺杆挤出,造粒生产黑色母粒。其生产的黑色母粒性能比较优越,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一般用于生产的塑料色母和化学纤维色母粒。其生产的母粒价格相对也比较高。
(双螺杆生产工艺)
其工艺流程是将载体树脂、添加剂和碳黑经高速混合器预混合,在经过双螺杆挤出造粒,生产黑色母粒。这种工艺流程简单,同向双螺杆挤出机也能为物料提供相当高的剪切力,如果再通过合理的配方设计和工艺调节,也能生产出高品质的色母粒。
1.耐热性 PVC、PE的颜料耐温 160-180摄氏度 ABS、PS的颜料耐温 250-280摄氏度 PP 、PA、 PET的颜料耐温 280度以上 一般要求颜料的耐热时间为4-10分钟,通常,使用温度越高,耐热时间越短。
酞青蓝颜料耐温325摄氏度,10分钟变色
2、迁移性 颜料的耐迁移性是指:着色塑料制品与其他固、液、气等状态,物质长期接触或者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工作,有可能和上述物质发生物理和化学作用,表现为颜料从塑料内部迁移到制品的自由表面上,或迁移到相邻的塑料或溶剂中。 耐迁移性评级标准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严重迁移显著迁移有迁移轻微迁移无迁移 3.无机颜料大部分具有良好的耐光性。
色母粒是上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首先研制出的,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70年代末,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开始进行
研制和试生产;80年代中期,北京燕山石化和广东新会陆续从Ciba-Geigy、Hoechst等公司引进湿法和干法工艺的技术和设备,我国色母粒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色母又名色种,色母(Color Master
Batch)是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专用着色剂,亦称颜料制备物(Pigment
Preparation)。它由颜料或染料、载体和添加剂三种基本要素所组成,是把超常量的颜料或染料均匀地载附于树脂之中而得到的聚集体,可称颜料浓缩物(Pigment
Concentration),所以他的着色力高于颜料本身。简单一点说色母是一种把超常量的颜料或染料均匀载附于树脂之中而制得的聚集体。
色母粒技术工艺要求很严格,一般采用的色母粒技术是湿法工艺。色母粒料经水相研磨、转相、水洗、干燥、造粒而成,只有这样产品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另外颜料在研磨处理的同时,还应进行一系列色母粒技术检测,如测定砂磨浆液的细度、测定砂磨浆液的扩散性能、测定砂磨浆液的固体含量以及测定色浆细度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