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冬枣在扣棚后,棚内气温迅速上升,促使芽体萌动。而此时地温过低,根系吸收功能尚未恢复正常,营养、水分供应失衡,难以满足正常萌芽生长需求。如果升温过急过猛会出现发芽不整齐和枣吊花蕾缺位(基部无蕾)现象。因此要在扣棚膜前(冬灌分墒松土后)及早覆盖地膜提高地温。也可以提前扣棚膜,延长缓慢升温期,在地温达到10℃之前,控制棚内气温不高于25℃,待地温升至10℃后再升温催芽。再是棚围边行地温回升慢,边行树发芽迟。
1957年由北京向天津、沈阳及东北地区、太原等地推广使用,受到各地的欢迎。1958年我国已能自行生产农用聚乙烯薄膜,因而小棚覆盖的蔬菜生产已很广泛。60年代中期小棚已定形为拱塑料大棚形,高1米左右,宽1.5-2.0米,故称为小拱棚。由于棚型矮小不适于在东北冷凉地区应用,1966年长春市郊区首先把小拱棚改建成2米高的方形棚。但因抗雪的能力差而倒塌,经过多次的改建试用,终于创造了高2米左右,宽15米,占地为1亩的拱形大棚。1970年向北方 各地推广。
大棚的应用范围尚在开发。尤其在高寒地区、沙荒及干旱地区为抗御低温干旱及风沙危害起着重大作用。世界各国为发展农业生产先后建成塑料大棚,日本在70年代末塑料大棚的面积为10-20公顷。西班牙的阿尔梅里利地区全部土地面积为315平方公里,是个旱区,为了发展蔬菜生产而覆盖了120平方公里的大棚,是世界大的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