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小知识丨冬季装修大攻略
立冬已过,意味着冬季已经真正来临。对于准备新房的人群来说,有不少人会顾虑“冬季不宜动土”的老观念或因天气等问题而选择来年开春才开始动土装修家居。其实,冬季装修还是有不少好处的,但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想在冬季装修的朋友,请跟随小编收下这份冬季装修攻略吧!
冬季装修的好处
一、冬季的木材含水率较低,干燥程度好,木材不易开裂和变形。
二、冬季不影响涂料喷刷。油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装修的最终效果,由于冬季室内暖气的烘烤使空气干燥,油漆干燥便很快,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空气中尘土微粒的吸附,此时刷出的油漆效果尤佳。
三、冬季的湿度、温度适合装修中大量使用的板材。如夹芯板、各类胶合板以及石膏制品如石膏板、石膏线等。
四、由于季节原因,材料的市场价格较低,节省了部分装修费用;冬季总体装修工程少,工人施工时也会更加精细,装修公司还会给出平时没有的多重实惠。
冬季装修虽然好处不少,但对于瓷砖这一类对温度有较高要求的装饰材料来说,铺贴时更要讲究技巧,避免不正确的铺贴手法影响铺贴质量和装修效果,导致日后所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发展历程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已明显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精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均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甚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三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温度1250-1340℃);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再烧1250--1340℃为釉中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烤花炉烘烧(600-800℃)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清代景德镇出产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卓马柔光大理石 还原自然视觉光感
现今人们对家居生活不再一味追求奢华与气派,舒适和健康成为了家居设计的主流!在这种情况下,柔光砖应运而生。
柔光砖兼收亮光与哑光的优点,应用创新的生产工艺技术和独特的饰面效果设计,专注柔和的感官享受,还原自然的视觉光感和柔润的细腻触感,最终成就出柔光瓷砖的非凡。
瓷砖?外观测评
从外形看,柔光大理石砖光泽度约为60度,温和细腻的天然质感,更接近石材光度,有效漫反射空间99%光源,更有效护瞳。
在手机闪光灯拍照模式下,对着镜子和卓马柔光砖照射,在镜子上反射的光明显比瓷砖上反射的光要刺眼,可见这款瓷砖有漫反射效果,能够减缓室内光污染。
柔光砖采用意大利天工法拉利8通道喷码印花设备,结合西班牙意达家墨水,柔光瓷砖表面纹理更加丰富,还具有凹凸不平的触感,质感更逼近于天然石材,具有一石N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