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干燥机国际市场占有率
我国的干燥机设备产业也的发展也取到了一定的成果,虽然与国际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日趋成熟的国内的干燥工艺带动这国内的干燥机设备行业快速的发展。我国的粮食干燥机在世界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也使得我们为之自豪。然而,我国的粮食干燥机发展脚步与国内其他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干燥工艺一个方面进行提高,是远远不够的。
根据相关机构预测,我国化工行业对干燥设备的需求在与日俱增每年需求量为3000套。而制药用的干燥机设备需求量可达到了5000套左右。其干燥机设备,比如木材干燥机、木粉干燥机等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干燥机械多被用于颗粒机制作生物质颗粒使用。
我国的粮食干燥机上的部件多来源于国内的铸造业。而铸造业的的发展并不喜人,要想提高国内粮食干燥机设备在国际的占有率。就需要打破这一瓶颈。生产的粮食干燥机的部件也来源于国内的铸造业,但是会在国内铸造业的中逐层筛选,挑选一些知名的,大型的原料供应商。使得粮食干燥机的品质上有所保证。这也是粮食干燥机生产成本较之同行业比较高的原因所在。
在我国粮食干燥机近几年来经历了缓慢---快速---稳定式的发展过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无论在核心技术、产品制造、设备还是在市场开发、安装与服务等方面,都具有了一定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粮食干燥机在干燥原理上需要充分的热源,而热源的原料供给可以采用气或者是生物质燃料,随着技术的进步,高效环保高层次的粮食干燥机设备配套设备采用生物质燃烧机,更具有经济开发价值。
干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干燥技术有很宽的应用领域,面对众多的产业、理化性质各不相同的物料、产品质量及其他方面千差万别的要求,干燥技术是一门跨行业、跨学科、具有实验科学性质的技术。通常,在干燥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中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第1一是需要了解被干燥物料的理化性质和产品的使用特点;第二是要熟悉传递工程的原理,即传质、传热、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等能量传递的原理;第三要有实施的手段,即能够进行干燥流程、主要设备、电气仪表控制等方面的工程设计。显然,这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不属于一个学科领域。而在实践中,这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又缺一不可。所以干燥技术是一门跨行业、跨学科的技术。
现代干燥技术虽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但至今还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大部分干燥技术目前还缺乏能够精准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和设计方法。实际应用中,依靠经验和小规模实验的数据来指导工业设计还是主要的方式,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原因之一是干燥技术所依托的一些基础学科,(主要是隶属于传递工程范畴的学科)本身就具有实验科学的特点。例如,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发展还要靠“风洞”实验来推动,就说明它还没有脱离实验科学的范畴,而这些基础学科自身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干燥技术的发展水平。
原因之二是很多干燥过程是多种学科技术交汇进行的过程,牵涉面广、变化因素多、机理复杂。例如在喷雾干燥技术领域里,被雾化的液滴在干燥塔内的运行轨迹是工程设计的关键。液滴的轨迹与自身的体积、质量、初始速度和方向及周围其他液滴和热空气的流向、流速有关。但这些参数由于传质、传热过程的进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而且初始状态时,无论是液滴的大小还是热空气的分布都不可能是均匀的。显然,对于如此复杂、多变的过程只凭借理论计算来进行工程设计是不可靠的。
原因之三是被干燥物料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其理化性质也是各不相同。不同的物料即使在相同的干燥条件下,其传质、传热的速率也可能有较大的差异。如果不加以区别对待,就有可能造成不尽人意的后果。例如某些中草1药的干燥,虽然同属一种药材,只因为药材产地或收获期存在区别就须改变干燥条件,否则产品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干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要以实验为基础。但干燥搜术的这些特点往往被人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制造厂商由于实验装置缺乏或机型不全(这在我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经常回避应做的干燥实验,而用户由于不了解干燥技术的特点,也经常放弃进行必要实验的要求。其结局是装置使用效果不佳,甚至于造成方案设计失败。在我国,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曾有过一套价值2000万元人民币的工业干燥装置因达不到使用要求而被闲置的教训。因此,建设工业干燥装置尤其是较大的装置之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有说服力的实验,并以实验结果作为工业装置设计的依据。这是干燥技术应用的显著特点。
干燥机代替自然晾晒
当前正是早稻黄熟收割期,但“有天无地晒、有地无天晒”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稻农。为有效解决这个难题,不少地方推广稻谷干燥机干燥技术,既避免了农民把稻谷晒在道路上产生的交通隐患,也避免了因阴雨天无法晾晒导致稻谷霉变而产生的损失,是保证稻谷品质的有力举措。
盘点农民的稻谷晾晒方式,大部分还是“靠天吃饭”,而稻谷烘干技术能消除稻农这方面的苦恼。稻谷烘干技术可以快速去除谷物中的水分,且经过此工艺加工后的稻谷可以直接入库储藏,不仅提高入库率,还避免了自然晾晒带来的二次污染。但受成本、利用率等因素限制,当前粮食干燥的规模化、机械化发展仍然缓慢,只有少部分种粮大户使用干燥机。
可见,如何在干燥机的使用上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普及这项技术,则要在方便群众和降低农民开支上多下工夫。在烘干场所的选定上,尽量减少农民1运输成本;在稻谷烘干成本上,给予农民更多的优惠,让农民愿意将粮食送到烘干场所烘干。
毋庸置疑,干燥机逐步替代自然晾晒是大势所趋。但好技术的推广需要相关配套措施不断完善,既考虑烘干技术的优势,也兼顾到农民的经济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让稻谷烘干这一技术既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