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多年前全球气候变暖,人类为应对生存压力而发明了农业。黍和粟的祖先因其的抗逆性以及短生育期的特性,成为中华民族栽培作物,种植粟、黍标志着中国北方原始农业的开端。以五谷(稷、麦、稻、黍、菽)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生产及其方式,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发展作出了基础性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指出,从种质资源角度讲,中国起源的作物像谷子、稻、大豆基本上都带有“皮”(颖壳),而国外起源的作物如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多没有“皮”。带有“皮”的作物耐贮存,因此可以应对灾荒,这可能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五千年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国外许多早期文明如玛雅文明等则由于灾荒、饥荒而毁灭。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谷文化是民族生命的延续,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的一个强大的遗传学基础。
纵观中国科技史,许多发明创造和农耕知识、经验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五谷的种植和加工。《周礼》记载,农官到田间视察,选出良种来推广,这是中国作物育种的肇始。汉代《氾胜之书》中有了采取“穗选法”育种的最早记录。北魏时期育成一大批能满足不同栽培要求的新品种。《齐民要术》根据品种的熟期长短、植株高矮,以及抗旱、抗虫和其他相关性状,将当地栽培的86个粟品种分为4类,甚至将品种的“味美”或“味恶”、“易舂”(便于加工去壳)都一一标明,既显示出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深入细致的检测实验精神。中国农史学会副理事长曹幸穗教授表示,《齐民要术》时代多以育种人的姓名来命名作物新品种,这是对育种者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与褒颂,是一种崇尚知识的健康社会心理的表现。
常吃发酵食物。一般来说,经过微生物发酵的食物,都比较容易消化吸收。比如把面粉变成发酵面食,把大米变成醪糟,把牛奶变成酸奶,把豆腐变成腐乳,把黄豆变成豆豉,把生蔬菜做成泡菜等,让微生物来帮忙降解蛋白酶抑制剂、植酸等妨碍消化吸收的因素,把大分子的蛋白质和淀粉变成较小的分子,更易消化,还能增加B族维生素含量,使营养价值得到提高。因此,肠胃不好的人应常吃发酵食物。
寒性茶少喝。绿茶(龙井、碧螺春、毛尖)、菊花茶、生普洱、苦丁茶都是微寒或凉性的,容易刺激肠胃,胃寒或经常胃痛的人应该少喝或不喝。建议肠胃不好的人喝一些比较温性的白茶、红茶、熟普洱,这类茶经过发酵,对肠胃较好,不会引起胃痛。此外,尽量少喝太浓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