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再压缩 废钢仍将延续弱势
全1国“两会”期间,去产能及“地条钢”话题热度不断,从目前已知信息来看,各方论调恐仍不利于废钢价格走势。
从政1府工作报告中可见,今年要扎实有效地去产能,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尽管看起来比去产能实际压减的6500万吨钢铁产能要少,但去年压减产能中多为无效产能,即长期闲置或停产的产能,在产的有效产能仅为三成左右;今年若要实实在在地去掉5000万吨产能,可以说压力不小,困难仍大。
而对于废钢市场来说,无疑将在中频炉需求几近消失的情况下,再度迎来需求下降的局面。由于工艺的限制,相较中频炉厂,转炉钢企本身的废钢消耗量就较低,即使在限产阶段也会影响废钢的需求量,何况在目前废钢供应十分充足的情况下,钢厂产能下降所带来的利空影响了。
另外,在3月5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两会部长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将继续依法彻底取缔“地条钢”产能,明确了6月30日前全部取缔“地条钢”产能的时间表。今年政1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严肃查处一些地区违规新建钢铁项目、生产销售“地条钢”等行为。
且在日前发布的中(工)频炉界定标准中,可以说将“地条钢”与“中频炉”几乎划了等号,在接下来的三个多月内,“地条钢”“中频炉”市场将受到进一步打击。
金联创保守估计,国内80%以上的中频炉钢厂无复产可能,而剩余的两成企业或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拥有相关资质,顺利改换电弧炉,5月前后或能集中复产,但以当前国内厂家的情况来看,电弧炉消耗废钢的多少本就不确定(多数以生铁钢件/铁水为主),再者少量复产的电弧炉需求,必定难以弥补中频炉缺口,无法夺回废钢市场的主动权。
二是小型中频炉厂家成为漏网之鱼,就当前市场状况来看,仍有部分位置偏僻或者无名的小厂存在开工现象,而这部分厂家由于监管困难,短期内无法彻底关停,它们的存在为市场次料、薄料提供了出处。但随着钢铁市场变革以及政1府对于终端用钢的控制,小厂的生存空间也将继续被挤压。而且此类小厂数量不多、开工不稳,也难以扭转市场弱势。
从近期中央与各地政1府的动作来看,打压“地条钢”的手段越来越强硬,除了加大加深核查范围,封停,督促拆炉等,更是从多方面严禁向制售“地条钢”的企业提供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包括设立举报电话、奖励举报行为等;中频炉产能已经被放入去产能的篮子里。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废钢仍将延续弱势。
“2016年钢铁行业去产能,坚持的原则是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突出重点、依法依规。”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乐江表示,去年钢铁去产能成效良好,一批不符合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产能和低效、竞争力弱的产能得以去除。
对钢铁行业良性发展而言,去产能犹如一次“大扫除”。我国钢铁企业过去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如果不有的放矢加以解决,拖泥带水的转型升级是很难推进的。
“2016年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目标明确,大方向把握得正确。”迟京东表示,严禁新增产能,以淘汰落后产能,清除违法违规产能,清除“地条钢”为重点,先大扫除,清垃圾,把家里打扫干净,这就为行业转型升级打下了很好的根基。
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党中央、国务1院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奖补资金、职工安置、财税、金融、国土、环保、质量、安全8个方面的配套文件及措施,建立了25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再到企业有序推进化解过剩产能的工作和制度体系。
从总体情况看,我国钢铁去产能路径清晰,措施有力。一方面,按照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依法依规退出产能。组织开展淘汰落后、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和联合执法三个专项行动;严肃查处江苏华达公司和河北安丰公司违法违规行为,严厉问责,发挥警示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市场化办法。有的地区建立钢铁产能退出补偿机制,成立钢铁产能市场交易平台;有的地区根据环保、能耗等标准建立钢铁企业产能综合评价体系,按照综合评价排序依次压减。
钢铁企业作为主体,产能退出有压力也有动力。在全行业推进的过程中,央企和国企主动压减产能,宝钢关停2500立方米高炉、包钢拆除1800立方米高炉,起到了带头作用。从2016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完成情况来看,央企1020万吨,地方国企1600万吨,合计占40%。
为支持去产能,中央财政专门安排了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分流安置。该资金在使用上明确了“多退多补,早退多补”,并加强审计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真正发挥有效作用。各地则根据实际情况,多渠道筹集配套资金,保障职工安置托底。据迟京东介绍,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以往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均采用过类似的措施。
决心不变力度不减
2017年是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攻坚年。3月初,工信部原材料司发布的研究分析显示,当前钢铁产能过剩基本面没有改变,价格上涨、效益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行业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除了存在产业集中度低、钢材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问题之外,“‘地条钢’乱象严重,市场环境需进一步完善”也被列为行业发展突出问题。
“地条钢”是钢铁行业的顽疾。随着去产能工作的推进,各地暴露出大量的“地条钢”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在产品的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不符合要求,而且存在不开1发1票偷税漏税、假冒优质企业产品、无证生产销售等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严重挤压合法合规企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空间,亟待全1面取缔。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2016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这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问题正在逐步解决。2017年,化解过剩产能力度将持续加大。
工信部原材料司强调,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将更加强化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突出严格执行环保、能耗、安全标准,将“地条钢”作为产能退出重中之重,坚决依法彻底取缔“地条钢”违法违规产能。中央、地方、社会、企业通力合作,重拳打击“地条钢”,确保2017年6月底前将其全1面取缔。
“处置‘僵尸企业’是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徐乐江表示,钢铁企业主动选择退出,会面临资产、债务处置和员工安置等问题。在我国,推进去产能更要妥善做好职工安置,为此营造一个良好稳定的环境,特别是对有关职工再就业帮扶、强化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做好社会保障衔接,加大对困难人员的援助力度,运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政1府要兜底。这样在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的深入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做法,今后其他行业的去产能,就能做到心中有底。
“2017年,钢铁去产能的决心不会动摇,力度不会减弱。”徐乐江的话掷地有声。
高端装备制造关键材料 遥看高温合金两千亿市场
高温合金主要用于制造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中的四大关键热端部件:燃烧室、导向器、涡轮叶片和涡轮盘
高温合金占发动机总重量的40%-60%,航空发动机推重比的提高,70%以上的贡献来自材料技术。海空1军装备建设提速,民用航空市场需求更为庞大,舰船、发电等燃气轮机国产化是大势所趋,预计未来20年我国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需求规模超万亿,将带来超过2000亿元的高温合金需求。
全球高温合金产业发展现状 寡头特征明显2012年,全球高温合金消费量为28万吨,占钢铁总消费量的0.02%,市场规模达100亿美元。目前来看,全球范围内能够生产航空航天用高温合金的企业不超过50家,主要集中在美、英、法、德、俄、日等国,整个行业具有较为明显的寡头特征。在涉及航天航空应用领域的高温合金钢产品,发达国家均视其为战略军事物资,对外进行严密管控。
美国在高温合金研发以及应用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1先地位,年产量约为5万吨,其中近60%用于民用领域。美国有多家独立的高温合金公司,包括能够生产航空发动机所用高温合金的公司有通用电气公司(GE),普特拉-惠特尼公司(PW),以及其他能生产特钢和高温合金的公司如汉因斯-斯泰特公司(HaynesStel-l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