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下塘前用密眼网拉空塘1次~2次,看是否有野杂鱼、蛙卵、水生昆虫等敌害混入,若发现野鱼或敌害生物,须重新清塘,如发现大型蚤类或蚌壳虫,然后亩施3.5公斤~4.5公斤尿素肥水,鱼苗下塘时,鱼体用青霉素10万单位/万尾消毒。
按池塘中天然适口饵料的生长规律与鱼苗生长发育中食性转化相适应的原则,及时培育水质,确保轮虫高峰期鱼苗下塘,鱼苗下塘后投饵施肥,调节水质等管理措施也要紧紧跟上,在生产过程中一般大家都比较重视管理,这里就不一一介绍。
轮虫的大小为166μm* 230μm,适口性较好,粗蛋白含量极高,粗脂肪含量仅次于蛋黄,而且含有大量鱼苗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较高。游泳速度低于0.02cm/s,在水层中分布较为均匀。轮虫可以在育苗水体中生长繁殖,不仅保持了其营养素的稳定,而且对育苗水质的污染微乎其微。另外,轮虫培育方法的研究非常丰富,培育技术比较成熟,可以保证轮虫有充足的来源,因此轮虫是解决鱼苗开口饵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鱼苗成活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放养方法不当是影响发塘率的关键。鱼苗长途运输大多采用尼龙袋冲氧和汽车运输,而尼龙袋里的水环境会随着密封后时间的逐渐延长而变化。首先是温度,密封装箱后外界的干扰很小,而袋里的温度因鱼类的代谢物分解和鱼类呼吸,温度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少许增高。这种情况一般在运输途中不会引起死亡,但是到达目的地后,当地渔塘里的水环境与鱼苗运输用水的水质有很大差别,因此如放养不当就易因水环境突变使鱼下塘成活率下降,甚至大批死亡,死亡时又因鱼苗个体较小很难当时发现。放养时未试水,池水毒性未消失也是造成发塘率低下的原因,另遇大风天气,放养地点不当,如在渔池下风处放养,鱼苗易被风浪聚在堤岸边水面,体质稍差的鱼苗很难顶水游泳,有许多鱼苗因风浪太大而搁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