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审核组规模和成员审核机构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确定审核组规模并审核组长。审核组规模和成员的确定应考虑如下因素:
(1)审核所依据的OHSMS标准;
(2)组织类型、规模、生产类型、复杂程度及有关法规要求;
(3)审核组所需具备的专业人员,是否需要有相应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
(4)能使审核组成员特长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ZUI佳组合;
(5)有利于与被审核方联系、接触所需的语种、语言技巧和个人技巧;
(6)能避免与被审核方产生厉害冲突及其他相关因素。根据审核组规模和审核工作量的需要,审核组内还可分成小组,但须由审核组长或主任审核员确定小组长。
通过三年的实践,BSI认为,这种品质保证体系的认证适应面广,灵活性大,有向国际社会推广的价值。于是,在1979年向ISO提交了一项建议。ISO根据BSI的建议,当年即决定在ISO的认证委员会的“品质保证工作组”的基础上成立“品质保证委员会”。1980年,ISO正式批准成立了“品质保证技术委员会”(即TC176)着手这一工作,从而导致了前述“ISO9000族”标准的诞生,健全了单独的品质体系认证的制度,一方面扩大了原有品质认证机构的业务范围,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一大批新的专门的品质体系认证机构的诞生。
管理体系认证的发展
后来,美国军工企业的这个经验很快被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军工部门所采用,并逐步推广到民用工业,在西方各国蓬勃发展起来。
随着上述品质保证活动的迅速发展,各国的认证机构在进行产品品质认证的时候,逐渐增加了对企业的品质保证体系进行审核的内容,进一步推动了品质保证活动的发展。到了70年代后期,英国一家认证机构BSI(英国标准协会)首先开展了单独的品质保证体系的认证业务,使品质保证活动由第二方审核发展到第三方认证,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更加推动了品质保证活动的迅速发展。管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