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配件:冬季大棚种植防寒技巧
一、喷施叶面肥:冬季气温低、温室大棚内光照弱,作物根系吸收能力下降,我们可向叶面喷磷酸二氢钾液,可增加叶肉含糖量及硬度,提高植株抗寒性,缓解冻害程度。或采用米醋与白糖和过磷酸钙混用,配成100—300倍液,喷在叶面上。
二、中耕保温防寒:冬季温室大棚地面板结,白天热气进入耕作层受到限制,土壤贮热能少,加之板结土壤裂缝大而深,团粒结构差,前半夜易失热,后半夜气温低,易造成冻害。趁通风时进行浅中耕可破除地面裂缝,这样,既可控制地下水蒸腾带走热能,又可保温防寒保苗。
三、覆盖增温:保持温室大棚棚膜的密封性,棚内搭建中棚或在小拱棚上加覆保温材料,夜间覆盖薄膜,薄膜上覆盖草苫;在温室大棚内覆盖地膜,温室大棚外四周底部用草苫加塑料薄膜作围裙,可以减少底部冷空气侵袭;同时注意堵塞各处的缝隙,尽量减少缝隙散热。设置防风障, 大棚棉被在大棚菜畦北面用作物秸秆堆成防风障,挡风防寒。
智能温室大棚日渐成为温室工程的重要组成,没有智能化的操作,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生产的需求。智能温室的智能,目标是综合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行业专用工艺技术,实现生产体系的升级,通过先进的设备全部或者大部分替代人为操作,在保障工程的稳定性同时,使生产更准确、更科学。
起初,智能温室起源于荷兰和美国,两国的温室大棚产业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是智能温室大国。在荷兰,上世纪90年代起逐步推进温室大棚生产自动化,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之快速移植应用于温室大棚之中,于九十末年代形成了各方面的自动化装备体系,建立了劳动力管理、能源管理、环境管理和系统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了智能化。美国沿袭荷兰的路径,不同之处在于更为注重规模,注重大规模生产体系下的集约化组织方式,具体技术大致相同,但均以原创型的研究开发为主导。正是由于高度智能化的装备支撑,才使其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企高的形势下,实现了智能温室在高度市场化的产业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日光温室建设中比较大的问题是土地利用率低,日光温室建设的土地有效利用率一般在百分之三十五左右,倘若这个地区土地资源比较紧缺,则此地不宜建设日光温室。对于土地资源稀缺的地区非要建设日光温室,也可以把后墙做成砖墙结构,这是节约土地的好方法。日光温室由于其结构是单跨结构的特性,比较适合坐北朝南,日光温室内种植和操作不方便,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室内光温分布不均、湿度大等都是日光温室固有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