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节水灌溉管理机制
目前,水利部正在进行综合水价改革、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改革试点,“十三五”将进入总结、推广阶段,出台一批新政策、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特别是节水灌溉激励机制将初步建立。同时,为加强水资源管理,为农业水价改革打下基础,将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控措施,用水计量和监测系统将成为微灌等灌溉工程建设的必需品。
研究推广农业节水综合集成模式
微灌将与农艺水肥耦合、栽培模式、作物品种、管理、调亏技术等措施结合的更加紧密,形成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并得到大面积推广。由过去注重单位面积节水向单方水产生更高的效率转变,使作物在单位水量下所获得产量或者效益,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根据《纲要》,“十三五”期间,全国将新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并结合近几年来微灌发展迅速及各地发展需求分析,预测“十三五”期间,全国将发展微灌面积4000万亩左右。占全国节水灌溉总面积的40%左右。
滴灌的优缺点1.水的有效利用率高在滴灌条件下,灌溉水湿润部分土壤表面,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同时,由于滴灌仅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其他区域土壤水分含量较低,因此,可防止杂草的生长。滴灌系统不产生地面径流,且易掌握的施水深度,非常省水。
2.环境湿度低滴水后,土壤根系通透条件良好,通过注入水中的肥料,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使土壤水分处于能满足作物要求的稳定和较低吸力状态,灌区域地面蒸发量也小,这样可以有效控制保护地内的湿度,使保护地中作物的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大大降低,也降低了农药的施用量。
滴灌是指以小水滴或是细小水流缓慢地施于植物根层的方法,是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先进技术。目前,世界上滴灌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国家是以色列、加拿大、美国和日本等。我国从70年代开始,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进行滴水灌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作为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的节水工程,在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有关专家带领下,在我国的华北地区、上海、浙江、大连、广州等地进行推广试验,从滴灌的技术到机械设备都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滴灌技术将成为我国先进的供水技术,大大缓解农业生产中的供需水矛盾。 滴灌供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省水:滴灌可以防止水分向深层土壤渗漏,也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分蒸发。因此不仅比畦面灌溉省水,而且与喷灌相比较,也能节省一半水量,还能防止土壤盐分积集和土壤板结,有利于土壤通气,能较好地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在水源缺乏的干旱地区推广更具有其特殊意义。